基金周报摘要

行业资讯

· 多家基金公司证实:监管在查风格漂移而违约的基金产品,要求自查并说明情况,部分产品被要求调仓
· 22000亿!基金发行又新高,四大巨头领跑
· 小爆款不断!9月新基金卖超1000亿!
· 公募FOF又有新玩法?十几家基金巨头出手
· 新发ETF连续两次延长募集
· 积极布局“北向通”,公募基金公司迎来新机遇

营销动态

· 公募基金代销江湖:零售银行与第三方机构进入「竞合时代」
· “压哨”发行频现,基金公司“择时能力”待考

机构动态

· 陈光明大消息!刚刚,睿远第三只基金正式上报!

行业专题

· 国内基金投顾发展现状及银行参与投顾浅析丨2021中国资产管理发展趋势报告

基金新发

运营动态

· 蚂蚁财富号运营动态
· 天天基金财富号运营动态
· 理财直播运营动态
. 支付宝基金经理粉丝数


01 行业资讯

◆多家基金公司证实:监管在查风格漂移而违约的基金产品,要求自查并说明情况,部分产品被要求调仓

财联社 2021/9/11

有媒体报道称,监管部门对部分风格发生漂移的基金产品进行了重点关注,相关基金也对基金产品的持仓进行了调整。对此,财联社记者向多家基金公司求证得知,监管的确在查因为风格漂移而违背基金合同的产品,要求基金公司自查,同时要求部分公司旗下的产品进行调仓。

1、监管关注基金合同违约

“风格漂移在法律法规上很难被定性,监管重点还是在风格漂移导致的合同违约方面。”一家头部公募人士透露。

华东一家大型公募市场人士道,鉴于目前基金合同违约的产品不在少数,监管的重要处理方式并非一味“处罚”,而是要求基金公司自查并说明情况,有的会要求产品进行调仓以匹配基金合同约定的投资范畴。

2、风格漂移罗生门,文娱、文体主题基金成“重灾区”

总体看来,目前市场上风格漂移的基金归纳起来有三类,分别是中小盘基金买大盘股、量化基金“伪”量化、主题基金名不副实。明星基金经理袁芳管理的工银瑞信文体产业、刘畅畅的华安文体健康主题等知名基金,都深陷其中。

从今年的情况看,文娱、文体等主题基金成为基金风格漂移、基金合同违约的重灾区。这之中,有不少基金都重仓了新能源。

而为了“对抗”监管层面和公司内部的合规要求,不少基金在基金合同上玩起了“文字游戏”,在投资范围上模棱两可,造成了投资者的认知混淆。

原文链接


◆22000亿!基金发行又新高,四大巨头领跑

中国基金报 2021/9/12

近期基金新发市场有所回暖,数据显示,下半年新成立的基金规模为5800亿左右,其中不乏一些大公司的权益类爆款,还有首家外资公募的产品,但业内人士表示,当前基金发行仍然是冰火两重天,部分公司新基金销售比较乏力。从总体情况看,今年新成立基金募集规模已达到2.2万亿,广发、易方达、南方、华夏四家公司今年新发规模均超过千亿,除了权益产品,固收+、FOF等也是震荡市中基金公司布局重点。

1、下半年新成立基金5800亿今年新发总规模达2.20万亿

Wind数据显示,按基金成立日算,截至9月10日,今年下半年新成立基金数量为421只,规模达到5799.81亿元;从今年总体情况看,新发基金数量达到1265只,总规模为2.20万亿元。

权益类基金发行有所回暖,近期诞生了几只爆款,刘格菘管理的广发行业严选三年持有,以148.70亿元的新发规模位居今年新发规模首位;还有交银招享一年持有FOF、汇添富数字经济引领发展三年持有、富国长期成长发行规模也达到80亿元或以上;值得注意是,首只外资公募基金贝莱德中国新视野,首募规模也有66.81亿元。

基煜研究分析,三季度新发基金中,混合型基金占比60%左右,股票型基金占比11%左右,说明投资者对权益市场比较乐观。

2、四家基金公司今年发行超千亿固收+、FOF类产品受关注

从基金公司维度来看,今年四家公募新发规模超千亿,包括广发基金以1708.65亿元排名第一;其次是易方达基金,今年新发规模达到1462.94亿元;还有南方基金、华夏基金,今年新发规模分别为1080.15亿元、1007.44亿元。

另外,在今年的震荡市场中,固收+、FOF产品发行也比较多,还有ETF等工具类产品是公募布局重点。

格上旗下金樟投资研究员王祎表示,资管新规后,低收益的现金类产品和高收益的权益类产品之间出现空档,需要产品填补,而固收+、FOF产品能够较好的满足不同风险偏好的产品线的配置需求。

原文链接


◆小爆款不断!9月新基金卖超1000亿!

中国基金报 2021/9/14

1、热销基金批量涌现

整体来看,9月基金发行市场有所回暖。Wind数据显示,以基金成立日作为统计标准,截至9月14日,9月新发基金数量已有73只,发行总份额1048.97亿份,单只基金的平均发行份额为14.37亿份,其中,单只基金的平均发行份额相比8月增长15.87%。

整体发行份额上升的同时,多只基金热卖。Wind数据显示,按照基金发行份额统计,本月以来有10只基金募集规模超40亿,其中7只基金获得了超50亿元的资金认购。

2、三季度新发基金达6000亿

新基金发行成效仍然不错,发行总规模接近6000亿元。若按照初始认购资金统计,7月以来新基金募集规模已突破6000亿元。

据Wind统计,7月以来截至9月14日,共有427只基金成立,最终发行总规模达5972.8亿元。其中混合型基金仍然是发行主力军,191只混合型基金合资募资3551.35亿元,占比近6成。

图片

与此同时,固收+基金发行也比较火热。工银聚润6个月持有、上投摩根安荣回报等均取得了不错的发行成绩。

图片

另外,投资者对收益偏稳健测纯债型基金认购热情较高,7月以来纯债基金发行总规模占比近20%,其中中长期纯债基金占据大部分份额,成立总规模超千亿元。近期股市陷入震荡,行情以板块轮动为主要特征,资产配置的重要性凸显,而可以帮助投资者分散风险、平滑收益的FOF产品也迎来配置机遇。

图片

值得注意的是,9月以来债券型基金发行出现显著增长,合计发行份额418.51亿份,占比高达近40%,这也是今年以来债券型基金占比最高的一个月。此前的6月、7月和8月,债券型基金发行份额占比分别仅为30.56%、21.72%和18.78%。

3、“子弹”打向何处?

热销基金批量来袭,备受关注的问题之一是,这些新基金将把“子弹”打向何处?

永赢长远价值混合基金经理常远表示,新基金主要聚焦三类投资机会:一是消费市场中的高天花板行业,如高端白酒、免税等;二是拉动经济发展的科技创新领域,包括新能源、智能化、基因技术、半导体、新材料等;三是传统领域的结构性机会,如能源、制造、农业等。

原文链接

◆公募FOF又有新玩法?十几家基金巨头出手

中国基金报 2021/9/12

1、FOF创新潮起FOF-LOF与ETF-FOF轮番上报

截至目前,8月以来已有11家基金公司累计上报了17只FOF-LOF产品。据了解,目前申请的FOF-LOF主要分为普通FOF和投资于ETF的FOF。其中,前者的投资范围涵盖主动、被动等多种类型的底层基金,后者是以ETF为主要投资标的。

据证监会政务服务平台显示,FOF-LOF最新的申报是易方达基金上周提交的易方达优势远见两年封闭运作FOF-LOF。

图片

2、FOF-LOF提供流动性便利或将扩大FOF潜在客户群

“之所以考虑推出这样的产品,是想通过FOF-LOF的设置,可以给有流动性需求的投资者提供交易的机会。另外,也有助于提升FOF产品的吸引力,让更多人关注到FOF这一产品品类。”兴全基金称。

对于这类FOF-LOF产品的意义,广发基金资产配置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对于投资者而言,以往在投资FOF的时候必须提前对投入FOF的资金进行规划,比如申购最短持有期为1年的产品前,必须要做好1年内对这笔资金没有使用需求的打算。而如果投资于FOF-LOF,可以通过场内交易进行卖出,解决了投资FOF产品会遇到的封闭期内无法变现的问题。因此FOF-LOF某种程度上是降低了FOF投资的门槛,扩大了FOF产品潜在的客户群体。

3、FOF-LOF未来发展要看实际交易需求

“FOF-LOF相比目前的FOF产品具有流动性方面的优势,我们认为随着这类产品逐步被市场认可,会有越来越多的新发FOF采用这种形式,如果运行平稳,FOF-LOF非常有可能将来成为FOF产品中的重要产品形态之一。”广发基金资产配置部相关负责人称。

华夏基金人士表示,最终FOF-LOF这类产品会否得到大面积推广,还需具体看基金的定位和投资者的需求,若交易需求比较旺盛,或将催生更多这类产品。

4、FOF-LOF未来运作,可能存在折溢价风险

对于FOF-LOF未来的运作,上述广发基金资产配置部相关负责人也表示,FOF-LOF在运作中可能存在一定的折溢价风险。FOF产品一般是T+1日估值,而场内的交易要实时进行,交易价格实际上是由交易者来决定,因此产品的交易价格和净值可能会有差异,我们一般称之为折溢价风险。

“当然套利机制的存在会让折溢价保持在一个合理范围内波动,如果FOF处于开放申赎的阶段(如满足一定持有期的投资者可以进行赎回),当场内价格过高时,投资者可以通过在场外申购、场内卖出来套利;反之,当场内价格过低时,可以通过场内买入、场外赎回的方式来套利。” 广发基金资产配置部相关负责人称。

原文链接


新发ETF连续两次延长募集

中国基金报 2021/9/11

9月10日,一家基金公司发布关于旗下中证细分食品饮料产业主题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调整募集期限的公告。

图片

公告中称,本基金原定募集期为2021年7月9日至2021年9月15日,其中,网上现金认购的发售日期为2021年9月13日至2021年9月15日,通过基金管理人或发售代理机构进行网下现金认购的发售日期2021年7月9日至2021年9月15日。现因市场行情变化,为保护投资人利益,基金管理人决定将本基金的募集日期变更为2021年7月9日至2021年9月30日,其中,网上现金认购变更后的发售日期为2021年9月28日至2021年9月30日,通过发售代理机构进行网下现金认购变更后的发售日期为2021年7月9日至2021年9月30日。

事实上,这并不是该ETF第一次延长募集,早在8月4日,该ETF也曾宣布延长募集,将原定于8 月 10 日的截止日延长至9 月 15 日。

图片

“该只ETF批文获批日是今年1月8号,根据相关监管规定,新基金获批之后最迟6个月内启动发行,而该基金的首发日期时间为7月9号,可以说是基本到了最迟发行期期限。”一位业内人士分析,“新基金成立门槛为2亿元,对于规模不是特别小的基金公司而言,募集2个亿也不是难事,可能是公司有其他的考量因素,比如考虑发行时点或是优先发行其他产品,因此推迟了该ETF发行,不过新基金发行最长募集期不超3个月,9月末或也是该只ETF最终的发行期限。

原文链接


◆积极布局“北向通”,公募基金公司迎来新机遇

中国证券报 2021/9/14

在试点细则提及的合格理财产品中,基金产品均被列入了“南向通”和“北向通”购买篮子中,相关基金公司也已启动了产品布局。

1、公募基金列入其中

根据试点细则,“南向通”指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居民通过在港澳银行开立投资户,购买港澳地区银行销售的合资格投资产品;港澳地区居民通过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银行开立投资户,购买内地银行销售的合资格投资产品,则是“北向通”。

市场分析指出,相关数据显示,截至目前风险等级在“R1”至“R3”级的公募基金数量已超过4900只,管理规模近10万亿元。其中,稳健风格的纯债基金、攻守兼备的“固收+”基金等产品,都有望成为“跨境理财通”背景下,供港澳居民选择的优质人民币资产。目前,已有多家基金公司启动了相关的产品布局。

2、早已布局互认基金

早在2015年7月,中国证监会和香港证监会就联合开展了两地基金互认,符合条件的基金可在对方市场进行销售。其中,内地公募基金到香港市场展开销售称为“南下互认基金”,香港公募基金到内地销售则称为“北上互认基金”。

互认基金发展6年以来,呈现出“北热南冷”态势。截至今年7月31日,北上互认基金的累计销售额已达到了722.97亿元,在剔除557亿元的投资者赎回或分红额度后,累计净申购额为165.98亿元;相比之下,南下互认基金的销售额直到2016年8月底才突破亿元关口,到2018年6月底才上到十亿元关口。截至今年7月31日,南下互认基金的累计销售额为27.81亿元,不到北上互认基金额度的5%。

3、多元化投资的重要选择

天风证券表示,“跨境理财通”首次将公募基金纳入其中,使之成为除了互认基金、QFII、QDII以外,又一个境内外个人投资者跨境投资基金产品的渠道。

以QDII为例,国家外汇管理局官网显示,截至今年8月30日,外汇局累计批准QDII额度1498.19亿美元。与6月2日发布的审批情况相比,此次QDII额度扩容新增25亿美元,易方达基金、天弘基金和博时基金分别获得10亿美元、10亿美元和5亿美元的新增额度。截至目前,共有6家基金公司的QDII总额度超过30亿美元,分别是易方达基金、华夏基金、南方基金、嘉实基金、广发基金和博时基金。

奥纬咨询近期调研报告显示,近70%受访的粤港澳大湾区投资者倾向买卖跨境投资产品,首要目标是分散风险并长期持有,其次是提高投资回报。此外,香港投资基金公会近期对1036名内地居民进行的访问调查显示,95%的受访者有兴趣通过“跨境理财通”投资香港的基金产品,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分散风险及实现多元化投资组合。

原文链接


02 营销动态

公募基金代销江湖:零售银行与第三方机构进入「竞合时代」

东方财富网 2021/9/17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底,我国公募基金有效账户数达11.9亿个,管理资产规模已达到23.5万亿元。

根据中基协披露的数据,基金公司目前是连接8000余只基金产品和中国数亿基民最重要的渠道桥梁。2019年,基金公司直销的市场保有规模占比为57.29%。但值得注意的是,与2016年相比,该数据已累计下滑了8.33个百分点。

而这期间,代销赛道中的独立第三方机构崛起,即蚂蚁基金、天天基金等玩家。短短三年内,他们的市场保有规模占比从2.24%飙升到了11.03%。

1、第三方代销机构崛起

以天天基金频道在东方财富网上线为起点,截至目前,第三方基金代销平台已历经了两个发展周期:1.0时代(2004-2014),2.0时代(2015-2019)。

在1.0时代,由于PC端、早期的移动端APP操作繁琐、技术相对滞后、以及用户规模较小等原因,从整个竞争格局来看,第三方基金代销机构都还未形成气候。

但到了2015年4月,在蚂蚁金服斥资近2亿元收购数米基金(后更名为蚂蚁基金),拿下基金销售牌照后,行业形势发生了变化。彼时支付宝实名用户已超过4亿,旗下余额宝用户规模也已超过1亿,其更擅长数字化能力、提升综合用户体验。

因此,凭借庞大的用户流量池与领先的数字化能力,蚂蚁基金掀起了以移动化、智能化为主题的第二轮基金代销变革浪潮。

而有意思的是,中基协发布的各渠道公募基金销售保有规模占比统计数据也是从2015年开始计算的。

Image

后来的行业发展趋势如文章开头所言,以蚂蚁基金为代表,独立基金销售机构的市场份额在5年间增长了5.15倍,跃升为第二大基金代销渠道。

此外,今年5月开始,中基协公布的公募基金销售保有规模数据,更是详细展示了基金代销行业的竞争格局与发展趋势。

Image

直接看二季度数据。报告期内,蚂蚁基金继续在非货基领域狂飙突进,平台非货币公募基金保有规模达到10594亿元,成为业内首个保有规模破万亿的代销机构。

在偏股基金代销战场,蚂蚁基金也保持了同样的态势,其股票+混合公募基金保有规模为6584亿元。

同时期,东方财富旗下天天基金在股票+混合公募基金保有规模达到4415亿元,成功逆转建行,行业排名上升至第四位;腾讯旗下腾安基金行业排名也上升一位,升至第17位。

2、银行券商的进击

银行玩家们仍然稳坐第一,但也已有所行动。

他们一方面加速打造数字化、智能化平台与财富管理生态另一方面“革自己的命”。据悉,从去年开始,招行就陆续推出申购费率为一折的指数基金和债券基金,并将摩羯智投、基金简易组合等服务涉及的基金产品申购费率也调整为一折。而今年,招行又相继上线了近千只前端不收费的C类基金份额基金。

多位行业资深人士表示,“第三方基金代销渠道大多采用前端申购费率较低的C类份额获客,而银行此举意味着让利投资者,向互联网平台看齐。”

与商业银行同步,作为市场最敏锐的“淘金者”,近年来,证券公司们也纷纷寻求转型财富管理。

有多位券商财富管理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公司已进行了内部条线架构调整,将旗下零售业务转为财富管理中心,希望通过公募基金代销带动券商经纪业务和托管业务的发展。

3、基金代销竞合时代

当前,基金代销行业持续进化已进入3.0时代(2019.10-至今),这意味着,纯粹的流量模式、渠道模式,以及单向服务模式已很难满足客户的多元投资需求。

对比欧美发达的资本市场,无论是银行、券商,还是第三方代销机构,从“卖方代销”转型“买方投顾”已迫在眉睫。

政策端其实早已开放,2019年10月,中国证监会就发布了《关于做好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投资顾问业务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全面推动公募基金投资顾问业务试点落地。截至今年7月初,国内共有56家机构获得了基金投顾牌照。

Image

从综合实力具体来看,基金公司、券商、银行、第三方代销机构们各有优势。

流量渠道方面,蚂蚁基金、天天基金等第三方代销机构一骑绝尘,但主要服务于长尾客户、年轻客户。相比来看,基金公司、券商的客户净值水平较高,银行则覆盖多层级客户群体。

投顾与陪伴能力方面,基金公司能力相对有限,因此其正大力发展线上智能投顾,以及与其他渠道方合作。券商与银行的投顾能力较强,经验丰富,但券商在客户陪伴方面较弱,而银行由于深耕财富管理多年,其线上线下的陪伴能力极强。

第三方代销机构因为没有线下网点,因此其投顾与客户陪伴主要围绕线上的内容社区、文字、视频等媒介进行。

产品投资能力方面,基金公司是基金产品的制定者,部分券商拥有基金公司的股份,如广发证券持有易方达22.6514%的股权,因此也能影响基金产品的制定,二者投资能力较强。相比来看,银行与第三方代销机构的投资能力均较弱。

在当前的数字化时代,零和博弈早已成为过去式,竞合模式下的融合共生才是主流趋势。

原文链接

◆“压哨”发行频现,基金公司“择时能力”待考

中国证券报 2021/9/14

中国证券报记者通过采访了解到,在产品发行的“择时”上,已有不少基金公司下足功夫,将市场行情研判和大类资产配置的视角带入基金发行中。但是,与此同时,也有基金管理人认为,公募机构作为投资产品的提供方,应该在产品发行上保持相对的“客观中立”,将择时和配置的选择权,交给投资者。

1、“踩点”发行

按照新基金发行的相关规定,新基金须在拿到批文的6个月内发行。值得注意的是,不少今年年初申报材料并获批的基金,进入9月才开始“踩点”发行。

9月7日开始发行的交银施罗德鸿泰一年持有和汇添富添福盈和稳健养老目标一年持有早在3月9日和3月31日便获批,上述两只基金申请材料接收日分别为2月4日和1月29日。9月6日开始发行的易方达长期价值和华安深证100ETF同样是年初申报材料,申请材料接收日分别为2月25日和1月21日,获批日期分别为3月15日和3月8日。在3月4日同一天获批的两只基金嘉实优质核心两年持有和南方领航优选则分别于9月1日和9月4日开始发行。

如果仔细对照基金公司在新基金销售渠道配置和营销信息推广的节奏,可以发现,部分基金公司在基金产品的发行上,为了不出现延迟募集的情况,选择“压哨”启动发行。但是实际上,基金产品并未出现在销售推广的名单中,出现“发而不售”的情况。

2、根源在哪里

“压哨”发行的情况还将蔓延。资料显示,在接下来即将发行的基金中,不乏到“最后一刻”才启动发行的产品。比如,鹏华安颐申请材料接受日为1月14日,于3月25日获批,9月24日才开始发行。如果对比此前市场火爆之际的基金发行,可以明显地看到,新产品发行不少是“火线发行”,基金产品一获批,即可启动发行,特别是在头部基金公司,基金发行的效率更高,基本是“来了就发”。

“此前基金发行速度快,在于行情配合,从基金公司到银行渠道以及第三方渠道,都希望快速推进基金发行,而到了行情不配合,整体的发行节奏会慢下来,‘压哨’发行的情况就会出现。”上海一家基金公司市场体系分管副总经理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

 3、“择时能力”有待考验

面对这样的情况,已经有基金公司开始锤炼产品发行的“择时能力”。例如,有基金公司在产品发行上,强化了研究部门的市场行情和大类资产配置研判的“指导”作用;有的公司则在新基金产品上打出“时间组合”,形成新基金“产品库”等等。当然,这样的主动“择时能力”主要集中在行业头部公司。

华宝证券基金分析人士指出,如果行业中能出现头部机构通过产品发行的“择时”树立自己强大的市场研判和大类资产配置能力,将会进一步获得投资者的认可。“公募机构对市场更有全面的认识,基金产品发行的择时,是它对市场专业研判的直观体现。如果能多次引领投资者规避风险、抓住机会,将会有强大的行业号召力。”

当然,对于这样的“主动择时”,行业中有不同的声音。有观点认为,公募机构作为基金产品的提供者,应该保持持续的产品更新和创新能力,但是不应该为了迎合市场行情,集中发行“好卖的基金产品”。

原文链接

03 机构动态

◆陈光明大消息!刚刚,睿远第三只基金正式上报!

中国基金报 2021/9/13

1、睿远正式上报第三只公募基金

证监会网站显示,睿远基金于9月13日上报了一只名为睿远平衡配置两年持有期的混合型基金,目前处于接收材料状态。

图片

根据中国基金业协会最新披露的信息,饶刚已经完成基金经理注册登记,成为睿远基金第四位公募基金经理。

就在8月26日,睿远基金公告,今年5月加入睿远基金的饶刚出任公司副总经理一职。

从过往基金发行上看,睿远基金可谓款款“爆款”,此前布局的两只权益基金首发均引来数百亿资金追捧,2020年2月发行的睿远均衡价值更是一日“吸金”超1200亿,一度创下公募基金首发新纪录。

2、新基金主打平衡配置持有期最少两年

尽管最终的产品细节、发行规模仍待基金招募说明书、基金发售公告正式披露,但从目前公布的产品名称中,还是能大概了解睿远平衡配置混合基金的产品特点。

首先从基金名字上看,该基金为平衡配置基金,根据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发布的公募基金分类体系说明,股债平衡型基金是指基金名称自定义为混合基金的,但又不是灵活配置型基金的,基金合同载明或者合同本义是股票与债券配置比例比较均衡,业绩比较基准中的股票比例值与债券比例值在40%-60%之间。

而从持有期上看,该基金的买入持有期最少为两年,投资者需要注意资金的流动性安排。

3、拟任基金经理为固定收益资深老将

据中国基金报此前报道,饶刚无论是在公募基金行业还是固收投资领域都颇具影响力,他在1999年就进入证券行业,有22年从业经验,其中,公募基金的从业经验达到18年,管了15年公募基金,在固定收益领域颇具影响力,曾先后在富国、东方红资管两大公司任职。

饶刚在富国基金的12年时间,也是债券基金从刚刚起步到崭露头角的十多年,经过两年多研究员生涯的打磨,饶刚于2006年1月12日正式接手富国天利增长债券基金,富国天利也是饶刚管理时间最长的一只基金,wind数据显示,直至2015年3月13日卸任基金经理,饶刚在管理富国天利期间任职期总回报159.62%,年化回报10.96%,位居同类基金前列。

图片

原文链接

04 行业专题

◆国内基金投顾发展现状及银行参与投顾浅析丨2021中国资产管理发展趋势报告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1/9/16

自2019年证监会下发《关于做好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投资顾问业务试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基金投顾业务通知”)以来,截至7月9日,已有53家机构拿到了基金投顾的业务试点资格,其中包括了22家公募基金,25家证券公司,3家银行,3家第三方独立销售机构。

在大资管行业转型的关键时点下,监管及高层持续稳步地推进基金投顾业务的落地和开展,顺应了中国财富管理行业变革趋势。尽管目前业务试点并未授予银行机构,但作为可能入局并深度参与到基金投顾业务的重要主体,银行也要开始提前进行研究、思考和布局。

本篇文章将从“投顾业务发展背景”、“投顾业务发展现状”、“投顾业务痛点”、“国内投顾参与者比对及银行参与投顾的路径研究”四个部分来进行分析和论述。

一、投顾业务发展背景

中国金融行业,特别是公募基金行业的高速发展,是投顾业务得以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国内公募基金行业起始于1991年7月,历经了30年的发展,在2021年的一季度,产品的总规模已经超过了21.79万亿。穿透来看,这一资金规模对国内的债券市场和权益市场都提供了坚实的支撑,也支持着中国的实体经济得以健康、高效地发展。而伴随着居民端财富配置从房地产向权益资产的转移,中国公募基金行业迎来大发展,公募基金投资正逐步成为居民获取资本性收入、实现个人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手段。

另一个非常重要原因是:根据监管要求,资管新规的过渡期到2021年底结束,中国大资管行业的转型将迎来新的阶段。对于银行资管来说,在非标压降的大前提下,银行资管需要寻找高收益资产的替代品,而通过寻找优秀的公募基金管理人参与权益投资是一种市场化的可行之路。这一方式正在逐步传导到券商、信托等资管机构,而基金投顾、公募FOF等各类以金融产品为标的资产的组合投资模式,正在日益成为银行资管在转型过程中的抓手。

除了上述的外部触发原因外,基金投顾也有其内生驱动因素,促使其成为完善中国买方投顾体系的一次重要的突破。这一内生驱动因素,就是破解基金投资中长期存在的“基金赚钱,基民亏钱”的问题。从以下几个数据就能观测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

2008年到2021年2月底,万得全A指数累计上涨了38.18%,沪深300指数略微下跌0.9%,中证500指数上涨了24.21%,长期来看股票市场并未给投资者带来显著的回报。相比而言,公募基金在这12年中取得了较为明显超额收益,中证主动股基指数的累计收益达到114.52%,偏股基金指数的累计收益达到89.31%,年化收益在5%左右,而最大回撤和波动率也有所降低。作为重要的新兴市场,中国市场存在着显著的alpha,而机构投资者在投资经验、专业能力和信息上具有明显优势,使得基金能够取得高于宽基指数的平均收益。

但投资者想要通过投资基金来获取平均收益仍非易事。首先,是基金分类复杂,只数过多,选取难度大。截至2021年2月底,公募基金的数量达到了7621只,其中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以及债券型基金占到了80%,数量上已经超过了A股股票的4000多只。其次,投资者普遍存在“过度交易”的倾向,对基金进行频繁的波段操作,导致产品在付出了大量交易成本的同时,并没有达到获取收益的目的,频繁的进场离场导致了基金投资收益的进一步下降。

二、投顾业务发展现状

1.海外情况

以美国为鉴,美国的基金投顾业务发展多年,主要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30-40年代,这一阶段的关键词是“监管”。在投顾业务的萌芽期,市场经历了投顾服务滥用、欺诈后,监管介入,通过规则制定等手段规范了市场。第二阶段是20世纪50-70年代,这一阶段的关键词是“发展”。二战后美国迎来了经济的全面复苏,相应的资产配置需求也在高速增长。在20世纪70年代,401K及个人退休账户IRA在美国的推行,迅速地为投顾业务开辟了较大的市场空间。第三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这一阶段的核心词是“‘卖方投顾’转型‘买方投顾’”。在卖方投顾模式下,投顾业务收入主要来源于基金销售费用,不但增加了投资者的投资成本,也导致投资者的投资体验会被忽略。因此,更重视投资者收益且收费更低的买方投顾模式开始受到青睐,投顾机构的利益与投资者的利益绑定。买方投顾业务开始取代卖方投顾业务的地位。第四阶段是21世纪,这一阶段的核心词是“人工+智能”。基金投顾业务与人工智能结合,例如Betterment和Wealthfront已经开始在线上提供基于传统投顾与人工智能相结合的智能投顾服务。

在从业人数和在管规模方面:2020年底,美国在册的投资顾问共有13494名(机构+个人),注册顾问管理的监管资产规模(RAUM)约97.2万亿美元,而在2019年,RAUM为83.7万亿美元,净增长16.2%,增长趋势明显。投顾行业内部的马太效应十分明显,占比仅为1.1%的148名投资顾问实际管理了超过49.9万亿美元的资金,占比接近了总规模的60%。在客户结构方面,投顾业务的客户以个人客户为主,占到客户总量的94.6%。在委托管理资产总规模方面,高净值个人投资者的占比最高,为7.1%;养老金和利润分享计划机构占比其次,为6.9%;其次是保险机构(6.5%)和普通客户(5.4%)。在销售渠道方面,50%的投资者通过基金投顾来间接购买基金,直接购买者仅占32%。基金投顾在美国颇受投资者认可,已成为美国投资者购买基金的最主要渠道。

2.国内发展现状

国内监管对于投顾业务的规定明确且相对严格,投顾业务的适用前提是“接受客户委托,按照合同约定”,所涉及的可投资资产品类相对有限,只有“证券投资基金”及“中国证监会认可的其他投资产品”,给出的核心服务是“投资建议”,采取的落地方式是“给出投资决策”或者“按规定代理客户办理交易申请”。也正是得益于较为严格的监管,国内基金投顾行业规避了海外早期的荒蛮发展期。

国内目前的发展阶段类似于美国投顾业务发展的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的组合,即“投顾业务规模放量”和“‘卖方投顾’向‘买方投顾’转型”。投顾业务放量的大背景如上文所述,此处不再赘述。 “‘卖方投顾’向‘买方投顾’转型”的重点在于投顾的管理人的站位由单纯的销售变成了与投资人利益的捆绑。

从业务流程来看,国内外的投顾业务开展流程差异不大,可以大体被分成“投前”、“投中”、“投后”三个步骤。投前服务主要包括客户画像分析及投顾策略组合推荐,包括:和客户签订风险揭示书和基金投资顾问服务协议;了解客户情况,评估客户的风险识别能力、风险承受能力、投资目标、流动性需求和资产状况等,使用问卷调查方式或者大数据自动识别匹配的方式制作用户画像,随后以智能推荐或按匹配度依次罗列的方式向投资者展示与其个性化需求相匹配的策略,构建基金投资组合。投中服务主要包括客户交易管理和持仓调整:代授权客户进行申赎、转换等交易,适时完成组合内基金品种和仓位的调整;动态监控组合风险、持仓基金风险、账户交易行为等,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预警并对组合做出调整。投后服务主要包括账户管理服务和对客户的陪伴式服务:按照与客户的约定,披露账户收益、持仓、交易记录等信息;定期对客户风险承受能力进行再评估,发现客户风险承受能力可能产生重大变化时,及时启动评估并更新风险等级;跟踪基金投资组合策略的执行情况,定期评估基金投资组合策略与客户风险承受能力的匹配程度,监测基金投资组合策略的风险收益特征与投资目标的相符程度;客户回访与线下咨询服务等。

国内目前主流的投资顾问服务按照策略和目标大概可以分成以下几类。按照风险水平来划分,包括了“短期理财型产品”、“低风险稳健型产品”、“中风险稳健增值型产品”、“高风险成长进取型产品”,该划分依据主要是参考了投顾组合中固收类基金(包括货币型基金和债券型基金)和权益类资产(权益类基金)的占比。另外,按照不同的投资目标,投顾组合也包含了行业内通常说的“场景化投顾”,即“以教育为目标的投顾组合”和“以养老为目标的投顾组合”,构建方式类似于目标日期的FOF产品组合。但要特别说明的是,基金投顾与FOF产品并不能简单地划等号,这些模式间存在的差别很容易产生误导,区别主要有:基金投顾是个性化定制,FOF产品是标准化产品;基金投顾是陪伴式服务,而购买FOF产品是投资者的自行决策;在国内目前的监管要求下,FOF产品的投资范围更加广泛,可以投资股票债券等,基金投顾被圈定在了较小的范围内;两者的收费方式有较大的差别,投顾服务只收取“投顾服务费用”,而FOF产品收取“管理+托管费用”。

三、投顾业务痛点

1.“卖方投顾模式”之痛

在监管发布“基金投顾业务通知”之前,基金产品的销售大多依靠券商、银行、互联网销售平台等第三方销售渠道,基金管理人向上述的第三方销售渠道支付认购申购费(前端费用)和客户维护费(尾随佣金)。这种方式的问题:基金公司自身的管理费用和利润被挤占。基金销售人员以增加基金销售量、保有量为主要目标。因此,基金销售人员通常是倾向于推荐的是过去表现亮眼的基金,而非适应未来市场环境的基金。这种以销量为导向的、滞后于市场走势的代销模式,本质上并不以投资者的利益为核心,忽略了基民的投资体验和持基收益,最终造成了“基金赚钱,基民亏钱”的行业痛点。这也是“‘卖方投顾’向‘买方投顾’转型”的内生原因。

在买方投顾模式下,收取费用以客户资产规模为基础,而与销售产品的收入脱钩,避免了买卖双方之间的冲突。在此情况下,受托责任被放在首位,投资顾问积极为顾客获取利益,而顾客在受益后又可能加大资本投入,两者间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为投顾机构获得长线收益奠定了基础。

2.投顾文化的缺失

不同于海外的发达国家,因为历史及人文等原因,国内整体缺少“顾问文化”,所以在基金投顾业务的开展推进过程中,无论面对机构客户还是个人客户,都需要长期的市场教育和渗透的过程。

在海外市场,投顾服务早期是高净值客户独享的专属服务,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和参与机构的增加,市场逐步下沉,经历了高净值客户向普通个人客户的迁移,实现了“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投顾业务到了中国,像其他很多行业一样,直接跳跃到了终极形态,即高度的“线上化”。但是跳跃化的发展客观上也导致国内投顾服务中的天然缺陷,即对“顾”的缺失,其实背后是对“人”的缺失。

根据海外经验,为了给客户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每个开展投顾业务的机构都拥有着大量的投资顾问。其中,截至2018年,美银拥有着19238名投资顾问,在全球750多个分支机构为客户提供服务,平均每个分支机构有超过25名投资顾问。而摩根士丹利、瑞银集团也各自拥有超过1万名的投资顾问。如此庞大的投资顾问数确保了每一位客户都能得到最合适的投资规划建议。围绕大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可以开展基于大量投资顾问的高端定制服务模式,优化客户体验。同时,重组的投资顾问确保了客均服务时间,给予每位客户充足的时间去了解投资理财内容,提升了服务质量。除了传统投顾机构,开展普通个人客户投顾服务的机构,也并没有采用全程线上服务的方式。如Vanguard的VPAS业务,该项业务的客户需要填写风险调查表,并与人工投顾进行45分钟以上的电话沟通,以此来了解客户的详细情况。了解客户的实际资产情况,再通过算法生成个性化定制的投资计划,其形成的客户画像更为完善。在投后,Vanguard会持续跟踪客户的资产组合,并采用蒙特卡罗模拟客户未来收益率的分布情况,让客户对于自己持仓的风险收益有更加全面的把握。

国内现状人工服务不足,投前的调查采用问卷或系统匹配的模式为客户生成投资方案,问题有时候过于简单,甚至还有机构直接让客户自行选择风险偏好,跳过了客户画像的过程,这些模式难以科学精准地描绘出用户画像,削弱了客户与基金组合的匹配程度。投顾从业人员专业能力差异较大,服务的质量参差不齐,相关持牌机构的前期投入不足,缺乏长期的战略规划。在运作和推进过程中,受制于人力限制,成本方面没有产生规模效应,也无法满足碎片化、个性化的理财需求。投顾服务中“顾”的重要性也可以从Vanguard曾做过的一个投资者调研中窥见一二。在对投资者更换投资顾问原因的调研中,Vanguard发现:相较于组合的业绩,投资者更看重投顾服务的体验。有65%的客户认为,他们更换投顾的首要因素是投顾个人服务层面的一些问题,比如投顾忽视关系维护、无法理解自己的需求、无法联系到或者原来服务自己的人员被更换等等,而认为首要因素是投资组合表现的客户占比仅为39%。可见,虽然智能投顾可以极大地提高服务效率,但人力依然有着不可取代的价值。

四、国内投顾参与者比对及银行参与投顾的路径研究 

1.基金、券商、三方代销机构投顾业务特点比对

投资顾问市场的主要参与者目前包括了公募基金、证券公司、银行和基金三方独立销售机构。因为不同的资源禀赋,各类机构的优劣势并不相同。

对于基金公司而言,最为突出的优势是其自身较强的投研能力。基金公司的资产管理经验丰富,头部的基金公司多拥有FOF产品管理经验,投研团队能力较强,作为市场上的重要买方,其投资能力的优势更便于其向“买方投顾”的方向转型。基金公司的客户渠道和投顾经验是其短板,基金公司目前鲜有在投顾方面的专职布局,多数仍以兼职为主,在客户渠道的建设上也积累不足,主要还是依托合作的代销渠道,服务也以低成本的线上方式来开展。

对于证券公司而言,其在投顾业务的开展上并无明显短板,但优势也并不明显。多年的证券投顾服务经验让其在开展基金投顾上有相对专业的团队。券商营业部也积累了足够数量的以权益投资为主的高风险偏好客户,承受波动能力较强。但其在基金研究和投资方面,缺少可验证的历史业绩,客户从股票投资转化成基金投资的转化率还无法得到数据验证。

作为其新的展业方向,基金三方代销机构在投顾业务上的投入更加主动和积极。但作为以代销起家的三方代销机构,其在投研能力的储备上良莠不齐,多数并未成立独立的投研团队,更倾向于直接从公募基金等投研能力强的机构引入投顾策略。这类机构的优势在于其智能投顾系统的打造和长期积累下来的长尾客群。

2.银行投顾业务特点及发展路径研究

截至7月9日,已有53家机构拿到了基金投顾的业务试点资格,其中包含了3家银行,分别是工商银行、招商银行、平安银行。

银行开展投顾业务的最大优势在于其强大的客户渠道,其客户数量庞大,且包括大量的高净值客户。尽管这部分客户多以低风险偏好客户为主,但在国内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的背景下,这类客户未来的转化空间很大。另外,银行机构的分支机构众多,银行相关工作人员可以延伸到基层对客户进行服务。在基层的多年沉淀为银行积累了大量高粘性的客户,尽管对基金投顾业务开展目前还缺乏系统性的规划,但是其一线渠道的理财顾问服务经验丰富,团队构建成熟。

在未来的银行基金投顾业务发展方向上,核心问题就是解决“资金”、“投”和“顾”这三个关键问题。

(1)资金来源

现代基金投顾业务在海外已经发展了几十年,国内银行业可以充分参照海外经验,对市场进行战略性布局,特别是在目标客户和资金来源方面,主要可以集中在以下三类:

高净值个人投资者。中国未来财富会出现马太效应,财富向高净值客户集中是不可避免的,在早期就开始介入和布局,取得先发优势是非常重要的。

养老金和利润分享计划机构。养老金客户将是未来中国增量最为明显和迫切的资金,类似于美国70年代的401K和第三支柱。国内养老金第三支柱的未来承接主体将是银行(银行养老牌照或银行资管牌照)。这部分资金将采用何种方式和基金投顾业务联系尚不明朗,但是国内很有可能也会采用和美国相类似的方式进行管理。

普通零售客户。这部分是银行零售的基本盘,属于银行的长尾客户,是银行及第三方基金代销的传统优势领域。利用银行品牌和已有的粘性,在基金投顾业务上对客户进行挖掘和转化。

(2) 以“投”来提升组合质量

银行的渠道缺乏必要的基金投资投研能力,所以在进行基金投顾方面可以采取体内培养和借助外部力量这两种方式进行。采取体内培养的方式,银行渠道需要自建专业团队,这种方式可能需要较长的周期。借助外部力量的方式,可以借助银行资管的投资团队和外部的公募基金的基金研究团队。在银行渠道优势的加持之下,银行投研投顾团队在全市场寻找优秀的研究资源是相对容易的。

(3)以“顾”来增加客户黏性

投顾服务中的“顾”才是目前各类投顾试点机构最为缺乏的。目前对于银行渠道来说,客户认可度高,直销渠道客户积累多,渠道积累相对较强。真正需要银行投顾团队注意的是要分清投顾服务与传统基金代销的差异。在传统的基金代销中,银行作为代销机构的收入为基金销售费用,投资者购买行为完成后,投资风险就转移到了投资人,代销机构并不负有业绩压力。且这种以销售驱动的方式本质上会导致销售人员引导客户增加申购赎回次数的行为,不利于投资者的核心利益。银行投顾团队需要建立起以客户为核心,通过服务驱动,为客户获取长期价值的价值理念。在新的模式下,要将投顾机构、投顾人员和投资者三者的利益绑定,建立利益共同体,形成“投资者越赚钱,委托金额增加,服务费逐渐提高”的一个良性循环。

五、结语

基金投顾服务作为一个全新的增量市场已经获得了国内金融行业越来越多的关注,众多主流机构已经开始了战略性的规划和布局。由于国内金融行业和投资者的意识还有待进化,所以各家机构仍然在不断试错的过程中,但目前已有了初步的雏形。基金投顾行业在中国落地之初就选择了低成本服务大众的展业方式,作为普惠金融的典型代表,必将在“十四五”开局之年,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金融体系,助力推动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其应有的价值。

原文链接

05 基金新发

据Wind显示,本周共60家基金公司发行143只新基,其中国泰基金发行8只基金,华夏基金发行7只基金,建信基金和招商基金发行6只基金,广发基金、嘉实基金和南方基金发行5只基金,华安基金、汇添富基金、民生加银基金、平安基金、天弘基金和易方达基金发行4只基金,富国基金、国投瑞银基金等发行2只基金,其余基金公司发行数均为1只。投资类型有股票型基金、债券型基金、混合型基金、FOF基金和国际(QDII)基金。具体情况如下:

注:同一基金中,选取A类,剔除C类



06 运营动态

1.蚂蚁财富号运营动态

上周部分基金公司财富号粉丝数增加,其中天弘基金财富号涨粉1.8w,东方基金财富号涨粉1.1w;另外有部分基金公司财富号粉丝数减少,如时基金财富号粉丝减少1.8w,还有部分基金财富号粉丝数保持持平,如招商基金、兴银基金等。

2.天天基金财富号运营动态

上周部分基金公司财富号粉丝数增加,其中华安基金财富号和鹏华基金财富号涨粉700;另外有部分基金公司财富号粉丝数减少,如易方达基金财富号粉丝减少11.44w;还有部分基金财富号粉丝数保持持平,如上银基金。

原文链接

可点击上方原文链接,查看蚂蚁财富号与天天基金财富号粉丝数一览表。

3.理财直播运营动态

原文链接

支付宝理财直播:上周(9.06-9.12)共96家机构开了338场直播,环比下降76场。平均每家机构直播3.5场/周,场均观看量12.5w,较上周比直播场次呈下降状态,场均观看量基本保持持平。

天天基金直播间:上周共57家机构开了150场直播,环比基本持平。平均每家直播2.6场/周,场均热度5.9w,本周场均热度呈上升状态。

4.支付宝基金经理粉丝数

根据2021年9月16日统计的数据,朱少醒基金经理的支付宝生活号粉丝数位列第一,粉丝数为92.1w。刘彦春基金经理则以72.3w粉丝位居第二。




基金周报检索范围说明

获取更多行业资讯,请关注道乐科技微信公众号

此图像的alt属性为空;文件名为道乐科技微信公众号二维码.jpg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