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行业动态

◆销售新规落地 银行陆续调整理财销售方式

网易财经·金投网 2021.06.29

随着新规的正式实施,部分银行理财子公司对理财销售文件进行了调整,并在业绩比较基准中增加了提示性描述和测算依据。6月28日,记者调查发现,调整之后,银行业机构展示业绩基准的方式仍“多种多样”,不少银行仍处于观望状态,尚未按照全新规要求进行调整。但不可否认,此次调控打破“刚兑”的意图非常显著,而理财销售新规的实施,将进一步考验银行的投资者教育能力和投资者理财水平。

因为对于如何确定和显示理财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没有统合的规定,市场之上银行和理财子公司的业绩比较基准显示方式多种多样。

调查发现,银行及其理财子公司调整之后的业绩基准显示方式有三种

  • 绝对值或区间值仍显示在销售界面的“业绩比较基准”一栏中,但给出提示。例如,中国工商银行在业绩基准旁增加了一个警示标志提示:“本产品的业绩基准是投资经理结合历史经验和当前市场环境对产品策略能够实现的业绩的估计,并且不构成对产品未来的任何收入承诺。”
  • 在产品手册之中显示绩效基准的衡量依据。例如,信银理财的一款业绩基准为3.7%的产品的说明表明,业绩基准是按照该产品主要投资于信用债券等资产计算的。根据目前的市场环境,理想资产的平均收益率约为4.15%。同时,根据流动性管理需求和监管要求,配置不低于5%的低流动性资产。一般来说,扣除相关税收成本之后,投资者预计可获得约3.7%。
  • 采用近7日年化收益率、近1月年化收益率、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等方式直观展示收益率,并给出了计算依据。例如,招商银行的一款理财产品自成立以后的年化收益率为4.22%,并给出了相应的计算公式。

记者注意到,在展览过程之中,银行理财子公司参照公募基金的理念,定义了“业绩比较基准”,例如:,中邮理财的一款产品在产品手册之中显示,该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为n=之中债综合财富(总值)指数收益率。该指数2017年、2018年、2019年和2020年的年化收益率分别为0.28%、8.16%、4.42%和3%,四年平均值年化收益率为3.96%。

部分银行仍处于观望状态

值得一提的是,在调查期间,记者发现,不少银行仍在观望,并没有按照全新规的要求进行调整。例如,一些银行在业绩比较基准之中仍显示出绝对值或区间值;虽然部分银行在业绩基准旁边增加了警示标志,但在产品销售界面和产品手册之中并未显示业绩基准的确切衡量方法。北京一家银行人士也向记者表示,全新规出台以后,银行以往产品业绩基准的展示方式没有任何调整或变化,无论是全新产品还是现有产品,都需要调整全新的理财销售规范,但在这一过程之中仍存在诸多困难。

卜振兴表明目前银行理财产品存量规模较小,客户接受程度较高。全新规规定了6个月的整改期,需要逐步调整。

原文链接

◆18家全国性银行金融科技大比拼

普益标准 2021.06.27

在决定未来银行变革的因素中,毫无疑问金融科技的力量最强大,也最受银行家们重视。科技投入力度空前、数字化转型全面深入、金融科技赋能到全业务······银行金融科技发展究竟会走向怎样的未来?轻金融独家梳理了18家全国性金融科技最新详细布局,或能找到“未来银行”的蛛丝马迹。

 战略走向纵深

在2020年,银行金融科技从战略制定到科技投入,再到对新兴技术的把控与应用,都在朝着掌握金融科技市场主动权转变。轻金融连续三年深度剖析“银行金融科技最新布局”,各家银行每年的战略布局都有更新。而从2020年开始,银行金融科技战略正在走向纵深。

2020年,招行提出“努力实现金融科技银行的质变突破”,推进金融科技本体质变。从量变到追求质变,招行的金融科技战略已更深一层。还有一些银行则根据自身优势提出金融科技战略方向,例如邮储银行则在2020年提出“全力打造服务乡村振兴数字金融银行”;平安银行向“数字银行、生态银行、平台银行”转型;中信银行提出建设“一流的科技型银行”;浙商银行打造平台化服务银行等。此外,数字银行、智慧银行、敏捷银行、开放银行等,已经是中小银行金融科技战略的高频关键词。

无论是大型银行金融科技走向纵深还是中小银行全面拥抱金融科技,都可以看出,在金融科技战略上银行都在积极掌握金融科技发展的全局性以及主动性,并且在根据自身的优势制定差异化的金融科技战略。这足以说明,金融科技浪潮之下,银行正在理清自身的发展方向,不再盲目跟风制定战略。

科技实力大分化

银行金融科技发展前期一个的重要指标是金融科技的投入,根据银保监会的数据,2020年银行信息科技投入的规模已经达到2078亿元,同比增速超过25%。


轻金融统计全国性银行金融科技投入情况,呈现以下特点:

  • 大型银行科技投入狂飙

2020年,17家全国性银行科技投入为1451亿元,六大行达到956.86亿元。若按照银监会总体统计口径,六大行科技投入已经占银行业半壁江山,占比超过46%。从增速来看,六大行中,工行、农行、中行的科技投入增速超过了40%,分别为46.13%、43.08%、43.36%;建行、邮储银行和交行的科技投入增速则分别为25.38%、10.35%和13.45%。

  • 科技投入占营收比重普遍在2%~4%区间

招行在2020年科技投入占比最高,为4.45%;大行除了邮储银行占比为3.15%,其他均未超过3%;占比最低的是渤海银行,仅1.72%。

  • 科技投入大分化

银行金融科技投入占营收的比重看起来都在一个比较均衡的区间内,然而,大型银行与中小银行的实际投入却相差甚远。从投入规模上来看,分化已经非常明显。2020年有5家银行科技投入超过100亿元,2家银行超过200亿元。其中工行投入规模最高为238.19亿元,建行次之为221.09亿元,

此外农行、中行、招行投入规模分别为183亿元、167.07亿元、119.12亿元。科技投入在50~100亿元的银行有5家银行,邮储银行投入90.27亿元,中信银行投入70亿元,而交行投入仅57.24亿元,此外浦发银行和光大银行的科技投入也在迎头赶上。

一位银行业人表示,科技投入的分化就注定了业务的差距。在一开始就“注定输”的比赛中,中小银行并非没有机会,借助第三方金融科技公司的力量,亦能做到金融科技高性价比带动业务的“精而美”。因此,中小银行应该需要更早、更快地抓住金融科技快速发展中的机会。

  • 科技投入的另外一方面是人才

2020年,银行都在加码金融科技人才的培养与引进。2020年末,拥有科技人才过万的银行仅有工行和建行两家,工行拥有绝对高量的金融科技人才,达到3.54万,占比8.1%。建行科技人才有1.31万人,占比3.51%。总体来看,银行科技人才占比大部分在3%~10%,而对比互联网巨头的研发人员占比,几乎都超过了50%,银行的金融科技人才占比仍然有巨大的增长空间。

更加重视科技治理

科技推动银行系统架构变化,也在推动银行的组织架构变革。轻金融发现,2020年银行更加注重科技治理,科技治理的基础支撑来源于组织架构的变化。工行金融科技组织架构“一部三中心一公司一研究院”在2019年就已初成。2020年,工行再成立数据智能中心、信息安全运营中心,打造“懂业务、通技术”的复合型金融科技人才队伍。

中小银行也在加速推进金融科技顶层架构。华夏银行成立数字化转型工作推进办公室;宁波银行成立金融科技管理委员会,统筹推进战略实施,打造“十中心”的组织架构和“三位一体”的新研发中心体系;北京银行加强顶层设计,正式形成“一部两中心”的组织架构。

金融科技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各家银行探索频频。一方面是创新内部机制,另一方面是推进对外合作“产学研”体系构建。

利刃出鞘:银行金融科技子公司征战


2020年,农行金融科技子公司农银金科,交行金融科技子公司交银金融科技相继成立、开业,金融科技行业再闯入两家有力的竞争对手。目前六大行中,仅邮储银行还未设立金融科技子公司。去年3月,工行金融科技子公司工银金科在北京西城区设立分公司,至此,银行金融科技子公司的主战场集中到了北京、上海、深圳三地。

对于银行金融科技子公司而言,科技实力比拼是“硬实力”的比拼。工银科技打造基础技术平台包括移动开发平台(工银神笔)、分布式技术框架(工银磐石)、区块链平台(工银玺链)等“高精尖”产品。


建信金科自成立以来,已自主搭建“北斗七星”7大基础技术平台,并在2020年成立了量子金融应用实验室,据了解实验室已经在金融安全产品、金融行业应用标准、全国密码大赛等方面都取得了进展;兴业数金在财司云、灾备云、RPA 等科技产品输出取得新突破,并推进RPA 流程机器人向智能化进化。同业赋能方面,兴业数金升级推广“兴业云”,中小金融机构累计签约395家,累计上线实施241家;工银科技向同业积极推广工行风险大数据智能服务产品——融安e信,助力防范金融诈骗,已累计服务同业机构364家,服务企业客户超过5.6万家。

重构能否带来新生?

银行内部IT系统的变革,也在快速推动银行组织架构的重构。银行刚开始进入互联网金融时代,网络金融部门设置是常态,在金融科技时代,顶层的金融科技组织架构设计则成为常态。科技部门不再独立,而是融入到业务中去,这都是银行组织架构革命带来的新银行时代。

当然,市场需求在变、技术在变、银行组织架构在变,企业文化、人才的组织形式以及体制机制都在发生变化。招行的“清风公约”、“蛋壳文化”一时之间掀起了银行企业文化变轻,变开放,银行小团队内部创新的机制也在给金融科技人才带来激励。

金融科技的重构理想型是一个循环结构:市场需求推动银行运营模式重构,服务模式变革引发银行IT革命,IT变革推进组织架构转型,银行组织架构转型则推动企业文化、体制机制的革命,而银行的文化、体制机制的革命则催生银行金融服务创新
如此彻底的“重构”或能带来银行的新生。

近年来,不少银行迈出了差异化服务的步伐,才有了后来的“零售之王”、“同业之王”、“小微之王”的风生水起。当然,有创新成就者也有失意者。如今银行提到“第二曲线”的新生,正是建立在金融科技之上的。

放弃对规模增长的依赖,而仰仗客户价值的增加,这是金融科技时代下银行的“新生”。银行探索客户价值的增加,来获得新的增长动力,新的增长有可能是“指数级”的。很多专家对未来银行做出了各种各样的描述及畅想,金融服务将无处不在,银行将隐藏在客户背后,银行将消失。

原文链接

◆2021年银行理财市场年中大盘点

普益标准 2021.07.02

整体来看,2021年上半年,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但理财子公司产品的发行数量却逐步攀升,随着更多理财子公司的筹备与落地,理财子的产品发行数量或仍延续增长态势;净值型产品发行数量占比逐月提升,六月份占比达77%,净值化转型程度进一步提升;从产品运作和类型来看,上半年新发产品以封闭式产品为主,固收类产品占比近九成;从产品风险等级来看,以中低风险为主,但理财子也在布局中高风险以及权益类产品。

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与主体分布

2021年上半年,全国共314家银行(含20家理财子公司)共发行了25684只理财产品,较去年同期减少15313只,单月理财产品发行量均低于去年同期。其中净值型产品发行16023只,占总产品发行量的62%,较去年同期增加了32%,净值化转型程度进一步提升。

由于春节假日叠加市场因素等影响,二月份环比降幅最大,三月新发银行理财产品数量回升至年初水平。随后的二季度,产品发行数量逐月减少,但净值化程度不断提升。六月份新发理财产品中,净值型产品占比已达77%。

具体看净值型产品发行情况,城商行的净值型产品发行量最高,为7079只;农村金融机构净值型产品发行量次之,为4272款;国有控股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由于将大部分净值型产品转移至其理财子发行,母行的净值型产品发行量较低。

2021年上半年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

资料来源:普益标准

从发行主体来看,以城商行为主,占比超四成。2021年上半年,城市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总体发行数量最多,达10824只,占比42%;农村金融机构次之,总体发行数量为6960只,占比27%;国有控股银行和股份制银行总体产品发行数量相对较低。

对比来看,理财子公司发行量增幅明显。相较于2020年上半年,各类型银行机构的理财产品发行总量均有所下降,仅理财子公司的理财产品发行总量增加。分布占比显示,国有控股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理财产品发行量占比相较于去年同期,分别下降了8%和5%,理财子的产品发行量占比则增加了11%。

一方面,国有控股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理财子公司持续发力,通过其理财子公司发行产品的数量相较去年同期增加了998只;另一方面,城商行系理财子公司加速入局,今年上半年共有7家城商行系的理财子公司发行了1278只理财产品,相较去年同期增加了1200只。

2021年上半年(左)、2020年上半年(右)银行理财产品发行主体分布

资料来源:普益标准

上半年新发银行理财产品类型分布

按照不同运作模式划分,封闭式产品占比超九成。今年上半年的新发理财产品以封闭式为主,封闭式产品发行量共22989只,占产品发行总量的94%。其中,国有银行的新发产品基本全部为封闭式产品,股份行、城商行和农村金融机构各自的封闭式产品占比也在95%以上。今年上半年开放式产品发行量共计1370只,其中有64%来自理财子公司。理财子公司的开放式净值型产品占其发行总量的29%,相较去年同期增加了5%。

2021年上半年银行理财产品不同运作模式分布

资料来源:普益标准

按照不同投资性质划分,固收类产品占比近九成。2021年上半年新发行的理财产品仍以固收类为主,各种类型产品的整体分布情况与去年同期较为相似。固收类产品占比89%,相较去年同期增加4%;混合类产品占比10%,相较去年同期降低5%。权益类产品共计发行206只,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了136只。除理财子公司较去年同期增加了15只权益类产品外,其余各类机构的权益类产品发行数量较去年同期均有所缩减。

2021年上半年银行理财产品投资性质分布

资料来源:普益标准

半年新发银行理财产品风险等级分布

从产品风险等级来看,以中低风险为主。2021年上半年新发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等级分布情况与去年同期较为类似,以中低风险为主。风险等级为“二级(中低)”及以下的理财产品共22751只,占比88%;风险等级为“四级(中高)”和“五(高)”的新发理财产品共计215只,其中27%来自理财子。除理财子外,其余各类机构的风险等级为中高的理财产品发行数量均有所缩减,理财子则比去年同期增加了50只中高风险产品。

2021年上半年银行理财产品风险等级分布

资料来源:普益标准

原文链接

◆13家万亿资产规模级区域银行理财产品运行情况分

普益标准 2021.06.28

本文主要通过对一季度13家亿万资产规模级区域银行各类产品的研究,分析各类银行的产品规模、销售对象、风险等级、产品类型和公布收益与业绩比较基准等分布情况,从而了解亿万资产规模级区域银行的产品运作情况。

万亿资产规模区域银行存续产品规模总数量与分布情况

13家万亿资产规模级区域银行中,产品数量前三名分别是宁波银行、杭州银行和广州农村商业银行,别存续了1,241,956和827款产品。其中宁波银行和杭州银行存续产品较多的原因是因为理财子公司存续的产品较多,同样拥有理财子公司存续产品的银行有江苏银行、重庆农村商业银行、南京银行和徽商银行。其中是理财子公司存续的产品占比最高的是徽商银行,占比为56.88%。

各银行存续产品总数(2021Q1)

数据来源:普益标准

万亿资产规模区域银行存续产品销售对象分布

在13家万亿资产规模区域银行的存续产品中,由个人够买的产品数量占总数的83.80%,由机构购买的产品数量占总数的16.20%。面向个人投资者的产品总数较面向机构投资者的总数多。其中面向个人投资者的产品中是由理财子公司存续的数量是692款,机构是78款,二者都是远低于由母行存续的产品。

存续产品销售对象分布(2021Q1)

数据来源:普益标准

万亿资产规模区域银行存续产品风险等级分布

按照五类风险等级划分,二级(中低风险)产品的数量最多。占比达到总数的80.60%。其中二级、三级和四级的理财产品中是理财子公司的产品占比都在10%左右,而一级和五级的产品中是理财子公司的产品数量占比较少,一级的产品数量占比为6.76%,五级产品数量占比为1.09%,都低于二级、三级和四级中是理财子公司的产品数量。

万亿资产规模区域银行存续产品类型

根据底层资产配置权重的不同,银行一般将理财产品分为固定收益类产品、权益类产品、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产品和混合类产品。一季度,万亿资产规模区域银行的存续产品中有85.00%为固定收益类产品,11.17%为混合类产品,权益类产品与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产品之和占比为3.82%。

存续产品产品类型分布(2021Q1)

数据来源:普益标准

万亿资产规模区域银行存续产品公布收益率和业绩比较基准分布

投资者最关心的内容还是产品的收益,收益因素的比重在所有的选择因素中占比相对较高。公布收益率是预期收益型产品常见的衡量收益的形式,从公布最高预期收益率来看,南京银行的预期收益率是最高的,为4.53%,北京农村商业银行是最低的,为3.26%,预期最高收益率差为127BP。业绩比较基准是净值型产品衡量收益的常见形式,从业绩比较基准来看,盛京银行的业绩比较基准是最高的为4.89%,北京农村商业银行最低,为3.59%,业绩比较基准差为130BP。

13家万亿资产规模级区域银行中有6家已经拥有理财子公司,有3家银行的理财子公司正在申报中。未来将会有更多理财子公司被筹建。

原文链接


02 重点银行理财公司跟踪

暂无


03 大家之谈

◆信银理财副总裁贺晋:银行理财业态越来越年轻 正在融入大财富生态体系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1.07.02

这一年是中国社会遭遇疫情冲击、经济起伏、市场巨幅波动的一年,在这样的背景下,信银理财独立运作以来仍取得了明显的进展,首次实现理财余额规模突破1.3万亿,新产品规模突破1万亿,从中可看出银行理财子公司未来想象空间之大。

“我们认为未来大资管一定是一个同质化的趋势,所以希望尽早在银行理财领域打造出头部品牌效应,按照目前布局的全面的产品谱系和这种开放的战略部署,一定是服务全市场的概念。”信银理财副总裁贺晋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对话资管30人”栏目专访时表示,基于这样的考量,该公司目前在市场化拓展方面布局较深。

  • 信银理财目前的产品体系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

贺晋:此前我们做战略规划时曾对外发布过简称为“3712”的产品体系方案,涵盖全投资市场的三大业务领域,分别为固收与多资产投资领域、股权与资本市场投资领域及全权委托与解决方案领域,产品包括面向大众的固收类、货币类产品,以及面向高净值人群和机构客户的中高风险偏好的私募类产品。

此外,我们近期推出了面向财富家族这类客群的投资顾问业务,所以目前整个产品体系很全面,面临的挑战就是产品线比较宽的情况下,底层能力建设需要跟上,在银行体系内建立对覆盖维度如此之广的能力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银行此前主要是在非标和债券方面有较强的能力布局。

  • 在一个全面的产品谱系的基础上,未来是维持均衡发展还是会突出某方面的特色?

贺晋:在这个基本盘上,主航道还是以稳健的、固收类的产品为主,同时为了满足客户的多元需求,也在布局资本市场和股权方面的业务,这一块从先天禀赋上而言不是银行的主战场,从传统逻辑上来看,发展理念目前还不是特别兼容,如何找到银行传统理念和未来发展路径之间的转换点和衔接点,这块从战略、战术到策略层面都需要重新梳理一下。

  • 对权益的投研和产品布局方面是怎么考虑的?

贺晋:起步阶段,我们是通过量化的绝对收益的方向去布局,逐步向偏风格和行业研究的方向拓展,所以我们现在有很多从事量化方向的研究员,也有从事核心资产相关行业的研究员,投资方式上包括直投,也包括间接委外的投资。

我们现在也有纯权益的产品,但是它的波动性银行客户接受上还需要一个过程,目前规模还比较小。这方面我们目前的想法是,希望通过深耕把业绩做出来之后,再去进行持续的营销和实现规模的增长。

  • 转型以来,你们在业务模式、业务逻辑上有哪些新的探索和尝试?

贺晋:我觉得未来还是要按照数字化和现在提出的大财富的逻辑去推进转型,核心是要真正做到以客户为中心,秉持一种“大贯通”的思路。

什么叫“大贯通”?需要从财富端出发,在财富端对客户做到精准分层和清晰识别,然后将需求传导到资管端,在资管端匹配地去研发相应的产品,在进行产品研发的时候,需要进行能力输入,因为自身的能力目前还存在短板,这时候就需要借助集团内部的专业公司补充力量。

按照这个思路,我们未来可能会与集团其他子公司以联名联营、共管共创的方式,在资本市场推出一些性价比相对更好的产品,比如股债结合、偏混合、偏权益的产品。这是从资管端响应大财富的需求。

从资管端来看,我们对产品进行组合配置的需求,除了通过公开市场来满足,也会通过集团内部的协同能力建设来一起支撑。我们可以在集团内部通过类似提交订单的方式对综合融资提出需求,然后他们再根据我们提出的需求再去生成相应的资产。按照这个“大贯通”的思路,从财富到资管再到后续的大投行,这个打通以后,我觉得整个逻辑是比较顺的。

  • 关于银行理财公司的销售管理办法已经正式下发,目前在销售渠道的建设上是怎么考虑的?

贺晋:目前我们肯定还是以中信银行作为主渠道,但同时也感觉未来将是一个更加开放的市场。目前有些银行的渠道已经向全市场放开,理财子公司的产品都可以在其上去展示,这可能是未来数字化时代的主流模式。

中信银行的渠道也在向这一路径发展,目前已经引入了多家理财子公司的产品,我觉得这是一种良性竞争,我们理财子公司也在积极拓展他行代销,与大行、股份行都有广泛接触。

与此同时,我们也建立有自身的线上线下的直销模式和团队,线上方式,信银理财有自己的APP,一些私募的产品也会通过自己的营销团队去向行外的客户去推广销售。

这方面我们走得相对较快,战略考虑上,大资管未来一定是头部化的趋势,中信集团在行业里一直都是争先做专业和品牌的打法,我们希望在理财方面也尽早做出头部品牌效应,所以一定是服务全市场的做法。

  • 今年在大类配置上采取什么样的策略?

贺晋:大类配置我觉得今年还是票息策略。久期不会拉得太长,主要还是根据资金端的属性去做好平衡。目前,我感觉监管层也意图通过不降息的方式引导存款端和理财端的成本下降,在这个趋势下,我们进行大类配置会相对更容易一些,所以我认为,今年在对风险不太确定的情况下,通过相对稳定的策略也能实现不错的结果。

原文链接


04 行业数据

一、微信公众号数据概况

1.微信订阅号

6.21-6.27期间银行理财子公众号共发文153篇,总阅读数13.2w+。

  • 平均阅读量排名前三的银行理财子公众号分别是:浦银理财(3.8k)、交银理财(2.8k)、平安理财(2.2k)。
  • 与上周相比,发文数和阅读量均有小幅度上升。

以下是详细数据:


2.微信服务号

6.21-6.27期间银行理财子公众号共发文23篇,总阅读数1w+.

  • 平均阅读量排名前三的银行理财子公众号分别是:中信理财小暖象(0.8k)、光大理财(0.5k)、徽银理财(0.4k)
  • 与上周相比本周理财子服务号发文篇数和阅读量均有所下降

以下是详细数据:

二、单篇文章阅读量top10(订阅号和服务号一起统计)

从单篇阅读量来看,产品介绍依然是理财子公众号发布的主要内容,本周交银理财上榜量依旧达5篇,说明宣传效果较好。


银行理财子公司周报检索说明

银行理财子行业数据检索说明

获取更多行业资讯,请关注道乐科技微信公众号

此图像的alt属性为空;文件名为image.png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