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行业动态
◆牛年首家!施罗德交银理财获批 4万亿国际巨头牵手交通银行 再抢滩中国理财市场
券商中国 2021.2.23
2月22日,交通银行公告称,施罗德交银理财获银保监会批准在上海筹建。拟筹建的施罗德交银理财将由施罗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出资比例51%、交银理财出资比例49%,这是国内第三家中外合资理财公司,此前已相继有24家银行理财子(孙)公司获批筹建及展业。
施罗德再牵手交通银行
2月22日,交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公告称,收到《中国银保监会关于筹建施罗德交银理财有限公司的批复》(银保监复〔2021〕137号),批准同意施罗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交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合资在上海市筹建施罗德交银理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施罗德交银理财”)。其中,施罗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持股51%,交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交银理财”)持股49%。
这是第三家获批筹建的合资理财公司,也是自2005年施罗德投资集团和交通银行共同发起交银施罗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来,两家公司在资管领域的再度携手。
交银理财为交通银行全资理财子公司,2019年1月获批筹建,当年6月开业,注册资金80亿元,注册地在上海。截至2020年6月末,交银理财产品平均余额1万亿元;其中净值型产品平均余额4606.11亿元,占比45.83%。
去年6月,在交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一周年新闻发布会上,交银理财董事长涂宏公开表示,交银理财已经接洽多家外资金融机构,拟共建合资理财公司,补充公司权益短板。
对于此次合资理财子公司获批筹建,交银理财相关负责人介绍称,这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决策部署的具体举措,具有三方面积极意义:
一是有利于进一步引进国际资管机构在投资管理、公司治理、经营管理、资产组合管理、风险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经验;
二是有利于进一步丰富国内理财市场的产品供给;
三是有利于进一步满足投资者多元化服务需求。该公司的设立将促进我国资管行业及资本市场长远发展,实现中外双方合作共赢。
国际资管巨头积极谋局在华业务
自2018年银行理财子公司渐次入场以来,包括施罗德交银理财等3家中外合资机构在内,当前全国已有25家“银行系”理财公司获批筹建并相继开业。
回顾其他两家中外合资理财子公司不难发现,此次获批筹建的施罗德交银理财公司不仅仅是两家有过合作的机构再度强强联手;在持股比例上,尽管仍由外资控股,但交银理财的持股比例相对较高。
2019年12月20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筹建汇华理财有限公司的批复,由东方汇理资产管理公司和中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在上海合资筹建,其中东方汇理出资55%、中银理财出资45%,首家合资理财公司由此诞生;并已于2020年9月24日在上海临港新区获准开业。
2020年8月,贝莱德建信理财有限责任公司获批在上海筹建,美国贝莱德金融管理公司、建信理财有限责任公司、新加坡淡马锡旗下富登管理有限公司三家持股比例分别是50.1%、40%、9.9%。
2019年7月,《关于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有关举措》(即“11条举措”)发布,其中包括鼓励境外金融机构参与设立、投资入股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允许境外资产管理机构与中资银行或保险公司的子公司合资设立由外方控股的理财公司,为理财“孙公司”的成立带来了机会。2020年8月,银保监会副主席祝树民在青岛参加论坛时透露,将进一步加大开放,除了贝莱德建信理财,后续还会有更多的国际知名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市场。
◆1月产品发行量环比上升27% 银行理财子公司担纲净值化转型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2021.2.23
机构数据显示,1月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环比减少29.5%,银行理财子公司产品发行量环比增加27%。业内人士表示,今年是资管新规的收官之年,银行理财持续向净值化转型,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向银行理财子公司迁移,传统银行理财产品数量将进一步减少。
传统产品数量减少
融360大数据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21年1月银行理财产品发行5180只,环比减少29.5%。19家理财子公司共发行367只产品,环比增加27%。其中,宁银理财、工银理财、中银理财、建信理财和徽银理财产品发行量居前五位,合计占比58.31%。
收益率方面,1月人民币非结构性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为3.72%,环比下降7个基点。国有银行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为3.53%,股份制银行为3.82%,城商行为3.83%,农商行为3.76%,外资银行为3.43%。
发力创新型产品
中国理财网22日数据显示,当前银行理财子公司共发行产品3478只。其中,固收类产品2740只,混合类产品731只,权益类产品7只。
《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0年)》认为,银行理财子公司将依托投资范围横跨多类市场的优势,以固收产品为基石,以FOF/MOM、量化投资等方式向权益类、混合类、衍生品类产品拓展,从而逐步构建覆盖不同流动性需求、风险等级,以及不同投资目标的产品体系。随着产品种类的丰富和客户分层经验积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产品创新和精准营销将逐渐兴起,如以量化投资方式构建养老目标、企业年金产品;以跟踪指数方式实现被动型产品创新;通过平台接入、流量复用方式为特定群体推送短期或隔夜理财产品等。
◆银行理财越来越像公募基金
新闻晨报 2021.2.23
相比公募基金去年的“高流量高曝光”,净值型银行理财产品显得“默默无闻”。不少业界人士表示,目前银行理财产品和公募基金比较没有太大意义,银行理财产品对于不少稳健投资者来说是不错的选择。
1月银行理财业绩稳定
据普益标准监测数据显示,1月共新发了4911款银行理财产品,产品发行量环比减少1812款。
其中,1月新发封闭式净值型理财2272款,环比少346款。业绩基准方面,1月新发封闭式净值型产品的整体业绩基准均值为4.22%,环比下跌0.02个百分点。股份制银行近半年新发的封闭式净值型产品业绩基准一路走高,1月升至4.48%,国有行的该类产品业绩基准也呈波动上涨态势,但总体较为平稳。农村金融机构的业绩基准均值最低,为3.98%。
从产品类型来看,新发的封闭式净值型理财产品中,固收类产品最多,共有2142款,环比减少292款;混合类产品有16款,环比减少39款;权益类产品有9款,环比减少10款。而权益类产品业绩基准略高,为5.08%,环比上涨0.10个百分点,混合类产品的业绩基准为4.43%,环比下跌0.02个百分点。
从开放式净值型理财产品来看,1月共新发了377款,环比少169款,平均业绩基准达4.2%,环比上涨0.12个百分点。股份制行的整体业绩水平相对较高,达4.35%,环比上涨0.13个百分点。类型以固收类居多,共有336款,环比减少156款,业绩比较基准为4.16%,环比上涨0.14个百分点。混合类1月新发36款,环比减少16款,业绩比较基准环比降至4.70%。
从1月份的报告可以看出,银行理财产品中固收类产品较多,且业绩水平较稳定,基本都能破4。
理财子公司将提高权益类产品比例
固收类产品依然是银行和理财子公司的主流。普益标准统计,2020年,银行理财子公司发行的固收类产品有3195款,占比达82.9%;其次混合类产品数量为599款;而权益类产品仅为58款,占比约为1.5%,且多采取私募的形式募集。
但银行理财子公司也在尝试抢滩权益市场,例如去年5月15日,光大理财发行“阳光红卫生安全主题精选”公募理财产品,该产品风险等级为PR4(中高风险),从该产品的产品合同来看,很多细节跟公募基金类似,比如业绩比较基准是“中证800指数收益率×80%+中证全债指数收益率×15%+银行活期存款利率×5%”。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银行理财子公司单纯依靠固收类产品难以持续获得有竞争的收益,也难以满足不同风险偏好客群的需要。
银行理财适合稳健型投资者
随着银行理财产品的净值化转型,不少投资者会将其与公募基金进行比较。而去年A股表现不俗,公募基金近千只收益超过50%,远大于公募净值型银行理财产品的业绩水平。不少业界人士表示,投资理财不能只看短时间的收益,要以长远的眼光考虑,基金去年大火,并不代表会一直长红,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更“细水长流”,适合承受风险程度较小的投资者。
◆银行理财吸引力边际下滑
证券市场周刊 2021.2.22
26万亿元银行理财转型逐渐回到正轨,净值型占比跃升+产品期限显著拉长符合资管新规的要求。在银行理财大规模进入股市预期降低的基础上,期限拉长、收益率下行叠加刚兑打破后净值波动,银行理财吸引力短期边际下滑。
截至2020年年末,银行理财规模增长6.9%至25.86万亿元,自2018年资管新规转型以来连续第二年稳健增长。与此相对应,传统的预期收益型产品则被压降至8.46万亿元,2019年年末为13.25万亿元。此外,同业理财进一步被压缩至0.39万亿元,2019年年末为0.84万亿元,基本清退。
2021年的重要亮点是新发产品的期限明显拉长。资管新规要求“期限匹配”,禁止曾经盛行的“短债长投”的资金池模式,这意味着想投资高收益率的非标资产就必须发行足够长期的产品。但在转型初期,投资者普遍不适应,长期限产品不受欢迎。2020年,新发行封闭式产品的期限比2019年进一步拉长30天,进度正在加快,反映投资者开始逐步接纳长期限产品。
债券投资仍为第一大投向
总体来看,2020年,银行理财转型情况符合预期,净值化比例接近七成、期限不断拉长、同业理财持续压缩,符合资管新规“打破刚兑”、“期限匹配”、“去通道”等要求。
从资产配置结构来看,债券占比提升,非标和权益类投资占比下降。截至2020年年末,银行理财投资非标类资产规模为3.15万亿元,占比下滑4.74个百分点至10.89%,而债券类资产余额为18.53万亿元,占比提升4.54个百分点至64.26%,仍为第一大资产投向,且比例持续提升。
从各期限类型银行理财产品的持有情况来看,1年期以上产品规模占全市场比例为21.6%,对应规模为5.57万亿元,而现金管理类产品(T+0)规模增长较快,2020年占理财总规模比例为28.6%,对应规模为7.4万亿元,同比增长78%,占净值型产品比例为42.51%,比2019年提升1.5个百分点。
2019年12月29日,银保监会与央行发布《关于规范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对投资范围、产品期限要求、定价方式+赎回要求进行规定,但目前尚未出台正式稿,若正式文件发布,未来或对收益率和规模产生一定的影响。
《年度报告》正式披露了理财子公司的经营情况,整体来看,产品以“固收+”为主,期限整体较长,有助于理财业务中长期规范化发展。截至2020年年底,已经有24家理财子公司获批筹建,已经正式开业的有20家;产品存续规模为6.67万亿元,占全市场的25.8%,其中60.69%由母行划转产品而来。
银行理财大规模流入股市中短期无望
数万亿元的T+0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未来仍可能面临“二次整改”,因为2019年12月征求意见的现金管理类理财新规仍未正式落地。在过去两年转型进程中,此类产品规模高增,2020年达到7.4万亿元,基本构成净值化转型的主力产品(占净值型产品比例达43%),尤其在理财公司层面,有近一半的规模是T+0产品。未来如果新规落地,将明显压低T+0产品的收益率,向货币基金趋近,但考虑银行理财转型的渐进性和存量处置压力,我们判断该新规在短期内难以落地。
从产品分类角度来看,固定收益类仍是银行理财的主体,2020年年末规模为21.81万亿元,占比升至84.3%,混合类占比降至15.4%,权益类规模仅约为800亿元,与2019年接近。
从资产配置结构也可以看出,2020年年末,理财配置权益类的比例为4.75%,同比下降 2.8个百分点,因此,中短期内无需对银行理财大规模流入股市抱有过于乐观的预期,而且,当前理财公司的激励机制仍难以对标公募基金等市场化机构。
2020年,理财产品继续大幅提升对标准化债券的配置,债券资产比例较2019年上升4.5个百分点至64.3%。非标债权类资产配置比例相应压降4.7个百分点至10.9%,对应非标资产规模下滑23%至3.15万亿元。考虑目前新产品的期限逐渐拉长,其实未来理财配置非标的能力会重新提升,这有利于平滑非标的到期处置压力。
此外,2020年债市波动造成净值型理财短期估值浮亏,这可能分流部分投资者流向公募基金,尤其考虑权益市场赚钱效应显著。
从零售金融的格局分析,目前结构性存款、互联网存款等高息固收类产品被全面监管,这会产生两个结果:一是收益率较低但相对稳健的银行理财,甚至部分稳健型资金回流到更低收益率的表内存款;二是收益与风险匹配的权益型公募基金。不过,考虑2020 年权益市场“赚钱效应”过于火热,理性预计2021年权益型基金会阶段性降温。
长期来看,零售金融仍是最佳赛道,长期储蓄型保险也将受益于零售财富管理格局的变化。目前,在居民投资理财工具中,期限、收益与风险偏好正在逐渐匹配步入正轨,而储蓄型保险满足的是超长期限+低收益预期+合法刚性兑付的养老需求,在零售格局变化中的接受度会逐渐提升。单纯的 重疾险业务前景非常有限,长期而言,保险公司的画像应是稳健型资管机构。
◆银行业理财市场投资者数量大幅增长
大连日报 2021.2.23
日前,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0年)》。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银行理财市场规模达到25.86万亿元,当年累计为投资者创造收益9932.5亿元。全部投资者数量较2019年底相比增长86.85%。
新发产品募集金额恢复正增长。相比于6.9%的理财产品存续规模增速,2020年发行的银行理财产品募集金额增势更明显。相较于2019年理财产品募集金额的同比减少,去年这一形势有所好转,恢复正增长。
投资者数量大幅增长。《报告》显示,2020年底,全市场持有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数量为4162.48万个,其中个人投资者是理财市场绝对主力,占比高达99.65%。全部投资者数量较2019年底相比增长86.85%。对于投资者数量增长的原因,《报告》认为,一方面是由于新产品的不断发行;另一方面,理财新规后起售金额的大幅下降,也让越来越多的普通投资者进入理财市场。
从投资者的投资产品期限偏好看,一年内期限的理财产品依然是最受投资者青睐。净值型产品收益率波动较大。 《报告》显示,2020年,净值型产品收益率波动较大。其中,每日开放的现金管理类产品的收益率保持在3%左右。
《报告》认为,总体看,以纯固收及“固收+”类型产品为主的银行理财仍有相对“稳健、安全”的优势,短期市场利率扰动造成的净值波动,特别是因建仓期遇到债市调整导致的破净现象会随着时间推移而被抵消,长期看产品净值大概率会平稳增长。
02 重点银行理财子公司跟踪
◆2.4万亿招商银行理财子公司换帅!原中信信托董事长履新!
中国证券报 2021.2.21
2月20日,中证君获悉,原中信信托董事长陈一松将出任招银理财董事长兼招行首席投资官。对此,目前招行内部已经发文,但其相关任职资格仍有待监管部门正式核准。
在陈一松之前,招银理财首任董事长由招商银行行长助理刘辉兼任。对于陈一松转战招银理财,业内人士认为,依托招行“零售之王”的突出优势和理财子公司“超级牌照”的市场潜力,此次履新将为陈一松带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平台。而陈一松深厚的信托业背景,也有助于提升理财子公司在非标资产领域的配置能力。
2.38万亿理财资金迎新“舵手”
公开信息显示,陈一松1990年9月参加工作,曾先后任职于中信实业银行、中信证券公司、中国建设银行。
作为招商银行全资控股的理财子公司,招银理财于2019年11月正式开业,注册资本50亿元。财报显示,截至去年6月底,招银理财总资产70.54亿元,净资产65.22亿元。去年上半年,招银理财实现净利润15亿元,经营业绩领先同业。
此前,招银理财的首任董事长为招商银行行长助理刘辉兼任。招商银行官网显示,刘辉于1995年加入招商银行,除行长助理外,其还同时兼任招商基金董事长。今年2月初,银保监会官网最新披露的行政许可信息显示,刘辉获批担任招商信诺人寿保险有限公司董事长。
招行银行表示,该行全力支持理财子公司独立运转,协同建立健全各项机制,遵照资管新规推动资产管理业务转型升级。目前已初步构建招银理财决策体系的顶层架构,加强理财子公司的战略制定和战略执行,不断加强招银理财与母行的合作,在风险收益合理分配的基础上,加快协同营销、业务联动等方面的深度融合。此外,在平稳过渡的前提下,招银理财积极推动现金管理类产品合规改造,加大固收+、权益、多资产等产品的发行和销售力度。
理财子公司“换帅”频频
2020年,银行理财子公司度过稳健发展的一年,俱乐部持续扩容。截至目前,已经有24家银行理财子公司获批筹建,获批开业的约有20家。
一方面,资管新规过渡期大限将至,银行保本理财加速退出历史舞台,理财子公司脱离母行双翼,实现“洁净起步”,参与到市场竞争之中。另一方面,自2020年以来,权益市场行情火热,财富虹吸效应突出,“日光基”频现,银行理财子公司目前以“固收+”为绝对主力的产品结构能否持续抵御公募基金、券商和信托产品的“吸金”?
在行业发展的关键时期,行业公司高管变动引人关注。自去年年底以来,已经有数家银行理财子公司高管发生变动。“宇宙行”旗下的工银理财2020年年底换帅,原董事长顾建纲已经辞职,拟新任掌门人为工银瑞信原党委书记、总经理王海璐。中邮理财总经理步艳红目前任中邮证券总经理。建信理财、农银理财、交银理财高管团队则相对变化较小。
◆中邮理财:2022年-2025年逐步压降难以处置存量理财资产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1.2.20
2月20日,中邮理财发布2020年度大事记,披露了其理财业务整改规划、理财业务规模、代理销售渠道合作等内容。
大事记显示,2020年9月25日,中邮理财向监管部门正式提交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理财业务整改方案》,方案针对存量待整改业务进行了全面摸排,根据过渡期内是否能够化解进行划分,针对每笔资产明确过渡期内整改措施或个案处置期间处置措施。
方案显示,中邮理财计划在2021年底之前实现“应转尽转”,在2022年至2025年间对难以处置资产逐步压降。这意味着中邮理财难以在2021年底之前完成全部存量理财业务整改任务,这也是目前为止少有的披露存量理财业务整改规划的理财子公司。
2020年7月31日,央行联合银保监会等部门审慎研究决定,资管新规过渡期延长至2021年底,并提出了“过渡期适当延长+个案处理”的政策安排。
中邮理财在大事记中同时称,方案指出了整改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对接产品销售难度大、流动性风险高等问题,并提出相应风险应对预案。方案为后续整改工作的推进设立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对整改工作的落实具有“指挥棒”的作用。
理财规模方面,中邮理财披露,截至2020年12月31日,其管理理财产品规模达8552.68亿份,资产管理规模突破万亿元;代理销售渠道方面,2020年6月、2020年10月,中邮理财分别于江苏银行、百信银行签署理财产品代理销售协议。
从规模对比来看,日前交银理财披露称,其理财产品规模超过11000亿元(含受托管理总行的存量理财产品),以子公司名义发行的净值型理财产品规模已超过5400亿元;建信理财披露称,截至2020年末,其发行净值型理财产品619只,资产管理规模近7000亿元。
03 大家之谈
暂无资讯
获取更多行业资讯,请关注道乐科技微信公众号
道乐科技
互联网财富管理运营服务商
商务合作:周经理 188-2624-1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