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人的能力通过胜任力来衡量,胜任力由知识、技能、综合素养三大要素构成,且这三大要素通过一个特定的任务来体现,即一个任务必须涵盖某项胜任力所需具备的三大要素。
基于能力的教育模式以成果导向、反向设计为理念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本文将给出一个具体的课程设计案例,让大家直观感受在这种新兴教育模式下的课程设计思路。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上两周好友老陈向我吐槽了刚招进来的新人不好用这回事儿,后来他跟我说,他跟他们公司的HR认真研究了一下那个基于能力的教育模式,“按这种方式去招聘培训,确实能做到有的放矢,招进来的人、培训出来的人,拿过来就能用了。不过这个东西要能出效果,还是需要好好花时间和精力把整个体系搭起来。就像我们HR说的,跟以前的培训思路完全不一样了。”
1
“能力”是什么?
毋庸置疑,在基于能力的教育模式中,“能力”是其核心要素。关于如何界定“能力”,教育界探索出了一个相对全面且客观的模型,这个模型通过胜任力来衡量人的能力。
胜任力由知识、技能、综合素养三大要素构成,且这三大要素通过一个特定的任务来体现,即一个任务必须涵盖某项胜任力所需具备的三大要素。
- 知识:反映“知道是什么”的维度,可以是教师在教学大纲中的教学主题、企业在员工岗位描述中规定的工作内容、认证组织对认证标准规定的学习内容等。
- 技能:反映“知道怎么做”的维度,是指运用所学知识来完成任务的能力,表示对知识的应用水平(即技能与知识相关联),技能发展往往需要进入到一个更高阶的认知过程。
- 综合素养:反映“知道为什么”的维度,这一要素通常反映人们完成任务的质量和专业度,体现了人的社会情感倾向、偏好和价值观。综合素养通常可通过观察人的行为或实践来开展评估。
- 任务:提供一个具体、明确的环境让个人证明自己的能力,一个人可通过完成任务来揭示其知识、技能和综合素养水平。
2
基于能力的教育模式之特点
在上期《基于能力的教育模式改革——社会需求推动的实践(一)》一文中我们提到,基于知识的传统教育模式存在三个弊端: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对人才的培养与考量维度单一、缺乏对人才终身发展的关注。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基于能力的教育模式应运而生。
成果导向与反向设计
基于能力的教育模式以“成果导向”为基本理念开展课程设计与教学,这样一种理念可以解决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成果导向以反向设计为原则,从需求(包括学校内部需求和社会外部需求)出发,由需求决定培养目标,再由培养目标决定毕业要求,最后根据毕业要求设计课程体系。
反向设计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教育目标与结果的一致性,因为培养目标是根据国家、社会、用人单位以及学校多方的需求共同制定的,因此最终培养出来的人才,其结果一定也是符合多方需求的。
课堂教学思路改革
基于知识的传统教育模式存在对人才的培养与考量维度单一的弊端,是因为在该模式下自始自终只关注“知识”这一单一要素对受教育者的影响。但人的多元性是难以仅凭单一维度去衡量的,因此,我们需要在培养方式、教学思路上做出改变。
基于能力的教育模式在课程设计上所开展的思路改革,包括逐步从灌输式课堂走向对话式课堂、从封闭式课堂走向开放式课堂、从知识课堂走向能力课堂、从重教轻学走向教主于学。这些改革带来的结果是,课程教学不断在时间、空间和内容上实现开放,它更强调知识的互动和高阶能力的培养与锻炼,而非知识的单向、静态灌输;更重要的是,教学效果需要通过“学得怎么样”来评价,课程设计要根据受教育者的学习效果来改进、优化。
3
基于能力的教育模式之课程设计
在了解了“能力”及其教育模式的特点后,我们需要进一步关注到底要如何应用这一模式去设计课程并开展教育与培训。
在基于知识的传统教育模式中,无论是在学校的教育场景还是职场的培训场景,教学或培训大纲的设计主要还是围绕着一个个知识点去形成各式各样的课程。但人是多元的,即使是同一个知识点,在传授给不同的人后,也会被应用出不同的效果。我们在前面分析了“能力”的构成后,可以围绕能力的构成要素去尝试一种不同于以往的课程设计方式。
每一个胜任力都通过一个特定的任务来体现,在任务中包含知识、技能、综合素养三种要素。因此,在基于能力的教育模式中,以一个具体的任务作为一门课程可以作为课程设计的一种方式。
课程设计案例
为了让大家更直观地感受如何进行课程设计,下面将给出一个面向开发人员的课程案例,同时还会对这个案例以要素拆解的方式进行分析,并总结此案例是如何体现能力的构成。
(1)任务
在工作对话中运用一种已知的需求分析方法,识别系统需求并形成文档,要求与需求分析团队共同完成任务,在团队中要作出应有的贡献,促使整个团队良好运作。
(2)要素拆解
【拆解说明】在一个任务设计完成后,我们可以通过要素拆解的方式去协助验证其是否涵盖了胜任力三大要素,只有涵盖这三大要素的任务才符合标准。而对于每一个组织而言,都会有一个适用于其自身的胜任力构成要素库(图2是某企业开发岗的胜任力构成要素库样例,包含知识、技能、综合素养三大要素)。但这个要素库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社会、组织对人才不断变化的要求而动态调整。
【拆解过程】
将上述任务中的每一点内容逐一拆解,并将其中涉及到的要素与要素库一一对标:
1. “运用一种已知的需求分析方法”对标要素:需求分析与规范(K2.3)、运用(S3)。
2. “识别系统需求并形成文档”对标要素:需求分析与规范(K2.3)、运用(S3)、沟通能力(书面表达)(D1)。
3. “要求与需求分析团队共同完成任务,在团队中要作出应有的贡献,并促使整个团队良好运作。”对标要素:团队合作(D3)。
(3)胜任力范式
最终,我们可以梳理出一个胜任力范式。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个任务(或课程)不仅仅是对“需求分析与规范”这个单一知识点的培训,而是涵盖了知识、技能和综合素养三大要素,且知识与技能是成对关联的,即要求对“需求分析与规范”这一知识点能达到“运用”的水平。
课程设计小结
基于反向设计原则,我们对整个课程设计案例进行一个回顾。在设计课程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需求,即本次课程最终希望达到怎样的培训目标或者期望参与者通过本次课程掌握哪些技能或素养;明确需求之后,再在胜任力构成要素库中筛选对标的知识、技能和综合素养;最后围绕这些要素设计任务或课程。根据这个流程,我们可以设计出一个能够培养出符合实际需求的人才的课程,且这个课程是可以不断动态调整优化的。
题图来自Unsplash.
参考文献:
[1]李志义. 适应认证要求推进工程教育教学改革[J]. 中国大学教学, 2014, 000(006):9-16.
[2]Computing Curricula 2020: Paradigms for Future Computing Curricu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