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行业动态



◆ 上海银行获批筹建理财子公司,银行系理财公司将达29家

金融界 2021.08.03

上海银行今日发布公告称,近日收到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复,获准筹建上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

至此,已有29家银行理财子公司获批筹建,其中国有大行理财子公司6家、中外合资理财公司4家,股份制银行理财子公司11家,城商行理财子公司7家,农商行理财子公司1家。

在已开业的7家城商行、1家农商行理财子公司中,徽银理财、苏银理财、南银理财和渝农商理财注册资本为20亿元,宁银理财注册资本为15亿元,其余理财子注册资本为10亿元。

根据此前公告,刚刚获批筹建的上银理财注册资本不超过30亿元,或将刷新城商行理财子公司注册资本新记录。

注册资本金相对较高,也对应其母行上海银行的理财规模本身就是全系城商行中最高的。数据显示,上海银行近三年资管业务平均复合增长率达18%,今年6月末存续非保本理财产品规模超4100亿元,继续保持城商行第一;过去三年间累计为客户创造收益超300亿元。

就现阶段已开业的各家银行理财子公司产品线来看,依然以固收类产品为主。分析称,固收是银行的传统优势领域,银行理财产品投资者风险偏好整体较低,固收类资产具有天然的低风险属性,更加契合银行系理财投资者的风险偏好。

据介绍,未来,上银理财将秉承母行“精品银行”的战略定位,持续完善以客户为中心的产品体系与渠道服务,强化投研支撑,全面提升风险管理效能,打造面向城市居民的智慧型理财专家。

原文链接



◆ 银行理财遭扩张困境,已有大行存续规模缩水,与公募基金”安全距离”正在缩小

券商中国 2021.08.03

总行一边压(预期收益型老产品),子公司一边发(符合新规的净值型产品),大家一起维持着全行理财规模的体面——这是资管新规落地后,银行和理财子一直在做的事情。

随着资管新规过渡期正式进入5个月倒计时,除了极个别获监管许可的个案可以争取延长处置外,银行总行层面正在将不合规的存量产品加速整改和压降。于是一个微妙的情况出现了,因为总行压的比理财子发的快,三大行(集团口径)6月末的理财存续余额,较年初出现了下降。

虽然行业整体数据尚未公布,但这一现象极具信号意义:三大行规模的缩水,意味着一季度就已小幅萎缩的银行理财,在二季度增速放缓甚至继续缩水。这造成的结果是:公募基金与银行理财的管理规模差距减小,如果公募基金继续延续着此前咄咄逼人的增幅,那么在不久的将来,极有可能逼平甚至反超银行理财。

增速放缓甚至萎缩成阶段新常态

虽然各种官方的报告用“平稳”、“稳健”来定调银行理财,但其实它的存续余额在今年前3个月是负增长的。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末,理财市场规模为25.03万亿元,比2020年末的25.86万亿元减少了8300亿元。

同一时点(既一季度末),是整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的关键节点。银保监会人士的官方表态是:各家银行都已建立了统一领导机制,锁定了整改底数,建立了台账,明确了处置方案。整改情况符合预期,到今年一季度末,整改进度过半。

当然,在一季度末,银行理财依旧是中国资管市场里最大的子行业,高于同期的公募基金的21.56万亿、 私募基金的17.73万亿和信托的20.38万亿元。

总之,就是银行理财子公司维持着管理规模正增长,一直在发(净值型产品);但总行在加速处置存量业务,一直在压(预期收益型产品)。

最后5个月,“母重子轻”亟待反转

距离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进入5个月倒计时,这意味着各总行资管部要加快存量整改并加速向理财子公司迁移产品。一季度末,银行和理财子的管理规模还大概呈7:3的结构,典型的“母重子轻”。

而目前过渡期市场上的理财产品总共有三类:

第一类是理财子自主发行的新规产品;

第二类是新规颁布后,母行发行和管理的新规产品;

第三类是由母行运作的预期收益型老产品。市场上经常说的“迁移”或“移交”,其实是母行将第二类产品移交至子公司管理,理财子公司不做二次整改。只有新规产品才能被注入,这是为了隔离风险,保证理财子公司洁净起步。

基于全行整体战略规划、资管板块资源平衡、理财子内部定位等多方面因素,母行向理财子迁徙产品的步调不一,各家理财子获得的母行资源禀赋、先天红利也各不同。不是每家理财子一成立就能全量或大批量承接来自母行存量优质资产和产品,这也造就了银行财报里理财子规模与利润巨大的悬殊。

又三个月过去(即今年6月末),管理规模处于前列的几家银行都已经有了不错的进展。

目前自主发行比例最高的两家理财子公司,是交银理财和建信理财。两家比例分别为高达87%和76%,这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两家理财子的资产拓展、资产配置、产品发行的市场化能力。

规模受限、收益降低,现金理财难撑大局

虽然设置了延至2022年年底的过渡期,但现金管理类理财新规已低调发威。现金管理产品,估计很难再支撑全行理财规模的快速扩张了。

因便捷性和收益性价比,现金管理产品近三年规模翻了近两番。截至今年3月末,现金管理类理财存续规模为7.34万亿元,占整体理财余额(25.03万亿)的比例高达29.32%。拉长区间纵向来看,这一比例在2018年还只有10.7%。

进入独立法人化时代,理财子公司在成立的初级阶段,运作模式不可能一下子颠覆传统做法。所以目前绝大多数理财子的产品结构,都显现出了现金管理类产品占半壁江山、固收类产品超九成、债券资产配置占大头、非标与权益投资占比较低的特点。

基于总行整体零售客群风险偏好较低的原因,现金管理类理财在多家理财子的产品占比,只高难低。而现在,两道核心束缚限制了其规模上限:一是采用摊余成本法进行核算的现金管理类产品的月末资产净值,合计不得超过其全部理财产品月末资产净值的30%;二是采用摊余成本法进行核算的现金管理类产品的月末资产净值,合计不得超过其风险准备金月末余额的200倍。

冲刺期开启,银行理财棘手难题多

倒数5个月,监管出台的一些“打补丁”式的资管新规配套细则,也倒逼着银行理财空出手脚,解决一些迫在眉睫的问题。

比如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理财销售新规,它禁止理财公司(包括总行和理财子)使用未说明选择原因、测算依据或计算方法的业绩比较基准;禁止单独或突出使用绝对数值、区间数值展示业绩比较基准。所以,银行理财销售部门得火速联手总行个金部,将App在售的理财产品全部增加业绩基准测算依据说明。

然而这只是理财子要做的繁杂事务中的一个。银行理财销售新规厘清了理财子和代销机构,以及投资者等各方的关系和责任,还对理财销售渠道、销售流程、产品的适配性、业绩展示、广告宣传、消费者保护等都进行了细致的规定。这一纸文件落到实操层面,是理财子要将此前在母行运行了十几年的、比较粗放的销售机制,全部精细化打磨,几乎相当于重构一套销售业务基础设施。

原文链接



银行理财子公司加速布局权益市场 产品主题日臻多元

大众证券报 2021.08.04

两年前,银行理财子公司的问世为资管行业增添了又一股有生力量。

根据普益标准统计显示,截至今年7月末,已有21家银行理财子公司(含中外合资银行理财子公司)正式开业,8家获批筹建,另有20家处于申报中。

固收产品仍是主要投资目标

2019年以来,随着银行理财子公司产品发行数量的持续增长,固收类产品一直在其产品体系中占据绝对比重。

普益标准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银行理财子公司共计发行3826款理财产品(包括封闭式净值型、开放式净值型、非净值型产品)。其中,一季度发行1693款理财产品,环比增加263款,固定收益类产品占比86.06%;二季度发行2131款理财产品,环比增加438款,固定收益类产品占比87.10%。

权益产品配置明显加快

今年以来,部分银行理财子公司开始试水或加速布局权益市场。普益标准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银行理财子公司共发行30款权益类产品(含私募产品),发行数量已超过前两年上半年权益类产品发行数量总和的两倍。

资料显示,工银理财2019年在业内率先发行了首款权益产品,但年内尚无新动作;而信银理财、华夏理财和宁银理财年内均已首次公开发行权益类产品,部分股份行理财子公司明显动作更快。

产品收益率或将持续下行

总体来看,近三年理财子公司产品的收益率呈下降趋势。长期来看,在贷款利率持续下行的预期下,随着净值型产品转型的深入,预计未来理财子公司产品收益率还将有下行的可能性。

普益标准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理财子公司产品成立以来的年化平均收益率为4.19%;2020年产品发行数量超3000只,在权益类产品有所增加的情况下,产品平均收益率为3.97%;2021年理财子公司发行数量逐步攀升,但平均收益率继续下滑至3.89%。

创新主题产品多领域布局

为了让理财产品展现出更加多元的配置能力,能够直面与公募基金、私募基金和券商资管等机构的竞争,银行理财子公司纷纷加大创新力度,争相布局绿色金融、区域发展和养老教育等多样化主题。

目前理财子公司的产品创新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加快布局权益市场,目前权益类理财产品占比虽较小,但数量已较前两年大幅上升;

第二,结合自身区位,推出支持区域发展的主题产品,如渝农商理财与成都银行3月25日共同发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主题理财产品;

第三,青银理财、中银理财、农银理财等多家理财子公司争相发行ESG、碳达峰、碳中和等绿色金融类主题产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第四,在养老保障和教育需求日益增长的背景下,开始发力养老和教育产品。

原文链接



◆理财产品业绩基准展示指南有望出炉

上海证券报 2021.08.02

日前,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下称“理财登记中心”)联合多家理财子公司研究起草了《理财公司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展示指南》(下称《指南》),正在行业内征求意见。据悉,该《指南》旨在对理财产品销售业务活动中产品业绩比较基准的展示原则、渠道、内容等予以引导。

《指南》要求,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展示应遵守科学合理、清晰易懂两大基础原则。《指南》提出,理财产品业绩基准展示的形式和内容应条理清晰、简洁易懂。应避免使用过于冷门的指数作为业绩比较基准的组成部分,避免使用不必要的晦涩术语对业绩比较基准进行解释说明。

根据《指南》,理财公司在网站、网上银行、手机App等渠道页面,或产品宣传页、海报等材料中对业绩比较基准进行展示时,展示内容应至少包括:当业绩比较基准以绝对数值或区间数值形式展示时,必须附有对其选择原因、测算依据或计算方法的简要解释说明,且数值的字体大小必须与解释说明文字保持一致;提示文字“业绩比较基准不代表产品的未来表现和实际收益”。

《指南》提出,当上述渠道页面难以容纳业绩比较基准相关的全部信息时,可直接提示投资者查看产品说明书等文件,以了解业绩比较基准;或在页面上使用“点击查看业绩比较基准”或类似文字链接替代,并通过弹出悬浮窗口等形式对业绩比较基准进行完整展示。不可在展示页面上仅体现业绩比较基准数值等内容,而通过悬浮窗口等形式展示其他解释说明和提示文字。

根据《指南》,在产品说明书等文件中,理财公司对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进行展示时,展示内容应至少包括:基准的选择原因、测算依据或计算方法的详细解释说明。当业绩比较基准以绝对数值或区间数值形式展示时,数值的字体大小必须与解释说明文字保持一致;提示文字“业绩比较基准是本机构基于产品性质、投资策略、过往经验等因素对产品设定的投资目标,不代表产品的未来表现和实际收益,不构成对产品收益的承诺”。

原文链接



02 重点银行理财公司跟踪



光大银行提任新副行长赵陵 同期光大理财憾失两将

新浪财经 2021.08.04

银行人事会员独家分享,光大银行现任首席业务总监兼金融市场部总经理赵陵拟升任总行副行长,内部已公示,目前还在走相关任职流程。

此外,光大理财有限责任公司首席投资官(CIO)戴京焦女士和首席技术官(CTO)张轶先生两位已于7月双双从光大理财正式离职,目前还不清楚下一步去向。而光大理财子CIO和CTO职位目前也没有补缺,还在选人中。

事实上,自2018年银行理财子获批陆续开业以来,就备受瞩目,一众资管大佬纷纷受到吸引陆续加入,据不完全统计,仅2020年内,就有超过52位高管相继转赴各大银行理财子。

对个人而言,银行理财子是市场化高薪和银行体系安稳的完美融合,理财子还有更高量级领导吸引加持、和母行体系联动的发展空间。

银行理财子平台,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和品牌效应、动辄上万亿的巨大资金规模体量,庞大扎实的渠道体系,和深厚紧密的客户机构合作基础都很吸引人。相比其他公募基金,理财子有能力持续在IT和金融科技领域投入,对于金融科领域的投入和决心更大。

但同时,在实操中多数理财子,激励薪酬机制实现市场化的阻碍较大,都受限于母行的薪酬文化体系难以突破。银行体系的决策流程和风格也让许多转投理财子的高量级人才备受掣肘,适应和留存就成为问题。

原文链接



03 大家之谈


暂无


04 行业数据 


一、微信公众号数据概况

1.微信订阅号

7.26-8.01期间银行理财子公众号共发文154篇,总阅读数12w+。

  • 平均阅读量排名前三的银行理财子公众号分别是:浦银理财(3.0k)、交银理财(2.1k)、平安理财(1.3k)。
  • 与上周相比,发文数呈现上升趋势。

以下是详细数据:

2.微信服务号

7.26-8.01期间银行理财子公众号共发文14篇,总阅读数1.1w+.

  • 平均阅读量排名前三的银行理财子公众号分别是:交银理财微管家(1.0k)、徽银理财(0.2k)、青银理财 璀璨人生(0.1k)
  • 与上周相比本周理财子服务号发文数下降、总阅读数下降。

以下是详细数据:

二、单篇文章阅读量top10(订阅号和服务号一起统计)

从单篇阅读量来看,产品介绍依然是理财子公众号发布的主要内容,本周浦银理财理财和交银理财上榜量较多,说明宣传效果较好。

银行理财子公司周报检索说明

银行理财子行业数据检索说明

获取更多行业资讯,请关注道乐科技微信公众号

0